副市长 刘 涛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市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五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绿化创建五年跨过“两大步”,特别是在成功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基础上,全市上下再接再厉,通过三年努力,我市绿化模范城市创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植树造林和绿化创建的新路子,塑造了绿色淮南、宜居淮南的新形象,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科学发展和全面转型。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即到2016年,全省增加森林面积1000万亩。这一重大决策,给各地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淮南两型建设、五城打造的生动实践上来,合力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力争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
第一,坚持目标化管理森林增长工程。首先要明确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任务要求,我们的目标是:2012-2016年五年间新增森林面积13万亩,其中2013年完成植树造林2.78万亩。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强化措施,对每一年完成植树造林的亩数进行量化、细化、目标化和责任化,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淮南国土绿化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达到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其次要强化责任。各县区要抓紧落实实施计划,严格落实责任状。林业部门要统筹做好苗木的调配和信息的收集发布,为森林增长工程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指导和要素保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不折不扣地完成各自范围内的任务。其三要加强督查。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考核,落实奖惩制度。要开展好“植树造林月”等专题活动,深入宣传植树造林、森林增长工程,宣传各县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第二,坚持系统化推进森林增长工程。要实施好“八大工程”,着力构建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三山鼎立”的绿色屏障体系,着力构建淮河、瓦埠湖、高塘湖“三水环绕”的绿色河湖体系,着力构建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三城互动”的绿色景观体系,着力构建新矿、老矿、废矿“三矿并举”的绿色矿区体系,着力构建乡镇、村庄、农田林网“三农共建”的绿色乡村体系,着力构建铁路、高速公路、城乡道路“三路协调”的绿色长廊体系。重点做好“三个着力”:一要着力攻坚重点区域。主攻石质山、采石塘口、采煤塌陷区等造林绿化,拓展国(省)道、县乡道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两侧的森林生态长廊。抓紧高铁沿线村庄改造、绿化美化、城市开发,使之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新兴产业带。二要着力提升城区绿化。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绿化示范路,改善城区公共绿地的均衡布局,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努力做到绿成片、花成带、树成景、泥土不见天。三要着力建设美好乡村。建成功能完善的农田林网防护体系,推进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凸显乡村特色,构建生态屏障,形成一村一片林、一村一片景。
第三,坚持产业化发展森林增长工程。一要有效利用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林区和林农立足优势,集中培育特色经济林、珍贵用材林、休闲风景林、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实业型龙头企业,扩大资源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要抓住省市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的机遇,加强研究,做好工作,盘活本地土地资源、山地资源,有效增加林木市场供给。二要发展立体林业,延伸产业链条。把林下空间作为宝贵的资源来挖掘,学习借鉴八一林牧场的典型经验,大力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和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附加值。三要兴办生态旅游,拓展林业功能。森林旅游是高效益的“无烟工业”,要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加快新四军纪念林、八公山森林公园、上窑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建设,扩大森林服务空间,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步伐。
第四,坚持创新化实施森林增长工程。一要健全林权管理服务体系。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引导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流转。深化园林绿化管养体制改革,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方式,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二要探索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坚持“树随地走、谁栽谁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工作热情,建设多种形式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林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三要拓宽绿化造林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建立财政专项补助和奖补资金,对承担造林任务、实施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的,优先安排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保障造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良性互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为营造绿水青山、打造生态强市、建设美丽淮南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