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连续六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综述
春江水暖鱼先知,又到一年放流时。记者近日在市农委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又投入50万元,在淮河淮南段、高塘湖、焦岗湖等16万亩水域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将放流鲢、鳙、草、鳊、江黄颡、淮王鱼、黄颡鱼等鱼种500万尾,其中,100万尾淮王鱼等特种鱼类主要投放在硖山口淮王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淮河流域内河汊交错,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广,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盛产淮王鱼、银鱼、刀鱼、青虾和四大家鱼,同时,我市境内还有焦岗湖、高塘湖、瓦埠湖等三大湖泊,由于过去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曾出现过鱼类种群数量较小、水域环境恶化的状况。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六年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科学地养护了渔业资源,有力地改善了水域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自2008年首次对淮河实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以来,我市已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向淮河投放了不同鱼种2600多万尾,放流活动有针对性地增殖淮河江黄颡、淮王鱼、黄颡鱼等传统名优鱼类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分别在淮河干流硖山口、田家庵至洛河段以及焦岗湖、高塘湖等重点水域进行多点、分时段放流。每年放流活动分两次进行,春季放流一般在4月5日前完成,夏季放流在7月20日前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在增殖放流中严格遵守《安徽省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为确保种质的纯正,放流鱼种全部来源于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现场实施由专家鉴定,科学确定放流规格和数量。近期,市渔政处邀请放流活动技术组专家分别到放流苗种的供苗单位——市窑河渔场、城北湖渔场和焦岗湖渔场,对2013年放流的鱼种进行了抽检,共抽查淮王鱼、江黄颡、黄颡、鲢、鳙、草、鳊、鲫等品种近800尾,经现场检查鉴定和测量规格,专家们认为所抽鱼种体质较好,规格整齐,完全符合放流鱼种的要求。
为保障放流效果,我市排出时间表,在每年的春夏时节还全面开展了禁渔工作。4月至6月份,淮河淮南段(硖山口至黑龙潭段全年禁捕)、高塘湖洪泽洼水域、瓦埠湖施嘴孜至南东方谢家集水域、泥河下游窑岗坝至青年闸水域禁渔;3月至8月份,焦岗湖芦苇荡、荷花淀、撤网还湖水域禁渔,总面积6.52万亩。同时,在放流期间及放流后三个月时间里,我市加强了渔政执法管理,组织渔业执法人员加强对水上、渔船集中地、水产品市场等地的监督管理,查处违法违规捕捞行为,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对历史上形成的产卵场进行了重点保护,冬季坚决打击了电捕等非法行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由于环境遭到破坏,有淮河“活化石”之称的淮王鱼等资源枯竭,曾一度濒临灭绝。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淮河污染的持续治理,加上人工放流的连续实施,淮王鱼等淮河特有的鱼类资源得到了明显恢复,水域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调查表明,淮河淮南段水质逐步改善,特别是硖山口“淮王鱼”的原产地,水质环境良好,适宜“淮王鱼”的栖息、越冬、繁衍,也是江黄颡、黄颡鱼、乌苏里鮠等其它鮠科鱼类的适宜生存地。目前,作为淮河水质“晴雨表”的银鱼汛已在我市连续四年出现,产量逐年提高,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渔民到淮南段来捕捞银鱼,据初步统计,2012年在我市境内的石湾村至新城口段的渔业产量达到近4万斤,增加渔民收入近百万元。
(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