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通区孔店乡和田家庵区三和乡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省级重点治理乡镇,两乡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20公顷,农业人口7.9万,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治理措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地区水利设施进一步配套,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孔店乡和三和乡农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04年划转时的1562元和2445元增至2012年的4742元和8670元,增幅均在2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江淮分水岭地区10年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年来,我市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地区除险加固大塘和小型水库3座,建拦河坝2座,改造中低产田0.5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打井28眼,保障了2万人的饮水安全。修建乡村道路15条,共计150多公里,完成了“绿色长廊”线路和林带建设20公里、村庄集镇绿化200亩,新造经果林1000亩,发展生态林500多亩。分水岭地区草莓、优质粮、反季节瓜菜、瘦肉型猪、肉鸡、肉鸭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孔店乡从2008年建设第一个草莓示范园,到2012年草莓种植面积达6500亩,产品长期销往南京、合肥、北京、山东等地,每亩大棚草莓纯收入达1.1万元以上,仅此一项为全乡人均收入增加1300元。费郢村、毛郢村、舜南村等村的梨、桃等经果林基地,每亩收入相当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几倍,并已形成品牌,成为沿山地带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江淮分水岭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
(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