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他考上清华大学。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的电机事业发展紧密相连。2013年,在人民大会堂,这名淮南籍教授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之前他凭借“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研制”项目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颁发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少年英姿,如今白首。这位73岁的老人,就是淮南的儿子、清华大学教授王祥珩。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二等奖中的“交流电机系统的多回路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就由淮南籍教授王祥珩获得。在此之前,他凭借“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研制”项目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颁发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日前,记者和王祥珩教授取得联系,走进了他的世界。
人生履历
1940年10月,王祥珩出生于淮南九龙岗,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淮南人。在淮南,他度过了小学和中学,1958年,作为淮南二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王祥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当时对清华大学虽然不太了解,但清华大学的名气很大,我就填报了。”时隔50多年,谈起往事,王祥珩如数家珍。1964年,王祥珩从清华毕业,“我们那一届很特别,本科是6年。”毕业后,王祥珩在四川从事了数年的电机专业工作。至此开始专门从事电机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6年,他又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我们国家的水电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电机技术,我们一定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己任。”王祥珩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的科研工作,王祥珩在电机理论,电气传动和控制,电机故障分析及保护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主要科研成果和专业书籍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级奖项。1994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目前,王祥珩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电机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已培养硕士12人(其中1人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博士10人(其中2人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博士后5人。
收获荣誉
2012年11月,因为“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研制”项目的突出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发文,授予王祥珩“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据悉,该奖项是军队设立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天道酬勤,荣誉纷至沓来。2013年1月18日,王祥珩发明并系统完善了交流电机的多回路分析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份国家级的荣誉沉甸甸,让王祥珩倍感欣慰。
项目推荐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这样评价王祥珩,“(他)继承了导师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院士的研究风格,有踏踏实实坐下来静心搞科学研究的‘定力’。”
难忘乡情
从上大学至今,王祥珩离开淮南已经55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心中依然十分熟悉。“有时候,回淮南看看亲戚,和高中同学聚一聚,到淮南二中九龙岗老校区转一转,十分怀念那个时候的求学生涯。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淮南度过的,在那个时候培养了学习的兴趣爱好,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今年蛇年春节前夕,王祥珩给在淮南的八叔八婶写来一封信,信中他这样写道:这项国家奖是我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八叔对我的学术工作很关心,因此特向二老汇报。信中,王祥珩还提起在淮南的生活,“过年一定很热闹吧?记得当年我们小时候在九龙岗去给您拜年的情景,还很清晰。”
独特创新
在王祥珩的简历上,记者看到一条清晰的创新轨迹: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二年,他的“电机及电力系统过渡过程分析和控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因“同步电机阻尼磁链定向控制理论及其在大功率交交变频系统中的应用”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他的“大型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分析及其主保护的定量化设计”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他研究“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问及创新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学,也必须学。但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走,我们要有自己的新东西,自己独创的又对国家科技发展有重大效益的东西。我们开发的‘交流电机系统的多回路技术’就是国外没有而由我们自己发明的新技术,它既是电机新的理论体系,又是分析电机系统运行性能的新手段和新技术,它已在我国大型发电机保护和特殊电机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海军动力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新技术是国外目前还没有的。如在我国三峡等巨型水电站,由外国公司制造的发电机的主保护还得委托我们来设计,国外还没有掌握我们开发的主保护定量化设计技术。”
这些年,王祥珩一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告诉记者说:“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电机领域的攀登者。培养年轻人的这个责任很重。”因为他认识到,“做科研,不仅要有信念、有方法,还要发挥优势各尽所能,要讲团队精神团结协作。我们团队的两位主持人分别是电机和电力系统保护学科的知名教授,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他们三十年的合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团队里的四位博士则是创新的骨干和新生力量,项目的八项专利都是他们在两位老先生的指导下具体构思后执笔完成的,工程的实践也是由他们具体负责完成的。没有年轻人的辛勤劳动,就没有这项发明奖的诞生。”
科研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对于有志于走科研道路的淮南学子,王祥珩说:“小学生和中学生要培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王祥珩这样说:“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但也不能急功近利!一项有重大前景的新发明往往不是一两年时间就能做出来的,而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新的创造需要静下心来的潜心研究,需要经过实践和工程的考验。在长期的研究中需要耐心、信心和决心!”
(记者 廖凌云 通讯员 宣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