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开放发展广惠民生 稳中求进奋力争先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开放发展广惠民生 稳中求进奋力争先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2/27 6:34:5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2年我市商务工作发展综述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商务工作紧紧围绕“两型城市”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突出内贸惠民、外贸扩张、外资提升、外经突破、市场稳定主题,商务经济呈现出稳中趋好、好中求进的良好态势。
主要商务指标攀升。外经贸指标大幅增长,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56.5亿元,增长15.8%;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263家,比上年净增124家。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5亿美元,增长46.1%,增幅全省第8。其中:出口完成2.45亿美元,增长167.5%,增幅连续八个月居全省第一;进口完成1.04亿美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增长47%,增幅全省第五。境外投资800万美元,实现零突破。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3.64亿美元,总量全省第三;增长180.5%,增幅全省第二。完成营业额2.0亿美元,总量全省第三;增长43.9%,增幅全省第四。

      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商贸重点项目攻坚成效显著,东方国际购物中心主体结构建成,引进银泰百货入驻;海沃·世贸商城主体完工,引进大连万达院线;万国广场完成投资1.3亿元;淮南文商城8万平方米商业街开业;永安建材博览中心开业,引进居然之家;淮南国际汽车博览城、淮南浙江商城、淮南国际商城、西部商贸文化城、熙城购物公园、亿联·皖北五金家居城、台湾汽车摩托车配件城及4S店等快速推进。淮南现代农副产品物流园成功签约。全市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3个,农家店1183个,实现乡村全覆盖;完成农家店信息化改造270个,提升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水平。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7.8万人次,车辆2.7万台次,查处各类经济案件580件,案值314.35万元,捣毁窝点72个,移送司法部门19人。市场经济运行监测走在全省前列,优化了38家样本企业结构,完善了生活必需品监测等7个监测系统。全面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参与部门35个237人次,举行开幕式、城市广场、街头宣传活动17次,群众参加1.7万人次,提供咨询服务7千人次,发放诚信宣传册3.7万份,发送诚信宣传短信1.47万条。

      民生工程收获颇丰。“放心菜”、“放心肉”、“放心店”、“放心家政”、“放心早餐”五位一体“放心体系”初见成效。完成标准化菜市场43个,其中投入使用33个,建成公益性菜市场2个、蔬果社区便利店3个、专业配送中心1个。全面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清理审核,首座万吨冷库竣工投产,生猪定点屠宰36.66万头,增长10.4%。完成全年8000头市级活猪储备任务。建成城乡“放心店”55家。首次建成并开通12312商务投诉举报平台、家政网络服务平台和定点屠宰远程监控平台“三网合一”工程,涵盖全市各县区。首个新建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青松福年来标准化主食加工配送基地初步建成。完成首批20个早餐亭建设和凤台县20家早餐网点布局,实现县区全覆盖。家电下乡圆满收官,累计销售产品78.3万台,销售额21.46亿元,财政补贴2.65亿元,补贴兑付率100%,万户农民家庭累计销售数量全省第一。

      对外开放加大力度。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淮南历史上首次设立海关工作组和检验检疫办事处。首次开展全市外贸大宣讲活动,深入实施外贸孵化器工程,新增获权企业30家、实绩企业12家,5家企业荣获海关A类企业。加快建设光伏产品等六大出口商品基地。高规格组团参加第7届中博会、第16届西洽会、第111和112届广交会、第22届华交会、第16届投洽会、高交会等重大活动,签约大项目40个,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建立专班、跟进服务、协调推动中日友好肿瘤医院、日芯光伏、镍锌电池等大项目加快实施。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个(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加快“走出去”步伐,沙特石化二期和三期、蒙古铜矿一期、越南化肥等超千万美元的境外承包工程加快推进。我市首个“对外劳务合作输出基地”在潘集挂牌。全市外派劳务2078人,同比增长59.0%。

      商务形象得以提升。一年来,全市商务系统大力倡行“和谐商务、快乐工作”,努力增强商务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全市商务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坚持实施对口服务基层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开展“百名商务干部进企业”,首次开通运行商务视频会议系统,强化依法行政,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商务服务质量和工作作风不断改善。较好地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面对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崭新目标,淮南商务人前进的步伐从容而坚定,他们将以全新的思路、宽广的视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 武春晖 通讯员 吴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