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人均三分地 孕育新生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人均三分地 孕育新生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2/27 6:30: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八公山区的蔡岗到杨家地的采访实录

      2月21日,七九最后一天。雪后连日转暖放晴,阳光洒在淮堤边。环视蔡家洼,苗木满地,生机乍现。

       土地流转,给八公山区蔡家洼注入了一股活水,算起来已过了一年半时间。“500亩啊,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八公山镇蔡岗社区主任蔡瑞祥高声说道。

       说暖就暖,但站在湾里头,仍觉得冷风的寒意。只看见,一排排大棚依次挺立着。开阔的田地,遍植着香樟、垂柳、宽叶石楠等。

      人均不足三分地,这是蔡岗的现状。而蔡家洼这块地,南北长630米,东西宽500多米,眼下是蔡岗人手中为数不多的田地了。

      500亩地,分散于6个村民组一百七八十个小户。一畦一畦的,犁不好犁,耙不好耙。

      这儿,离村民居住地大约4公里,车程一刻钟,老年人下地一个小时都走不到。

      前边两公里处,就是高高的矸石山。采煤塌陷区的影响,一眼就能看出来。看看耕地的另一侧,有明显塌陷状。

      沙土地,漏水,只能种一麦一豆。收益还低,去掉化肥、种子、农药款,不算工钱,一年一亩地仅赚两百元。因此,抛荒地占三分之一。荒草长了有两米多高。

      土地流转势在必行。2011年麦收前后,蔡岗社区开了3次村民代表会,和村民细算收益账。最终,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当年8月与一家苗木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每亩租金800元,500亩地一年40万元。

      蔡家洼之变,已具体表现在入驻企业投入了310万元,种植了18万株树苗。

      拐了一圈来到杨家地社区,这里同样属于八公山镇,同样人均不足三分地,而土地流转同样营造了新契机。

      80亩地,属于杨家地社区二组的三四十户人家,位于塌陷区地带。每家仅有一小溜高坡地,种麦豆两季,挣不到钱。种菜,又缺水。

      2012年1月,杨家地社区花卉苗木基地开始启动。土地流转每亩租金1000元。“农民举双手赞成,太赞成了!”市人大代表、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庆超,传递了农民的心声。

      社区投入150万元,平整土地,栽植花木。据了解,八公山区政府将全区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捆在一起,投放在杨家地,目前已到位50万元。

     “这只是一期工程,我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社区主任李克新低调地说,“这样干,不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身边花木茂密,李主任指着稍远一点的大片坡地说:“下一步,基地还能扩大规模呢!”

     基地建立了泵站,苗床一侧设立了27个浇水的管头。一年来,香樟、桂花、广玉兰、红碧桃、白碧桃成活率高,长势良好。因为去年开春育苗较为稠密,今年就能将间出的成批苗出售了。

      “不搞发展,就没有出路!”李庆超书记的话挺干脆,在生机盎然的苗木里回荡着。

       采访札记

      让土地的故事大书精彩之笔

      拥山傍水,山多田少,土地稀缺,构成了八公山区的地情。辖区村野,布满了高坡洼地,又横卧着采煤塌陷区。“两型城市”建设的挑战,特别紧迫。

      土地的故事,早已突破了让农田调整种植结构而升值的期待,超越了环境与生态的概念,延扩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从城市转型的高度来说,谋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实践,值得进一步拓展。

      迎着春光,八公山人种下了希望之树。

(记者 胡金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