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小学生给了记者一次“心灵的震撼”。小张(化名),我市八公山区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舌尖”上的故事,只是一个小孩子都明白的常识,却令记者陷入了沉思。
聚会开始后,大家只顾喝酒
“过年前,爸爸的一位朋友从上海回来,请我们全家人吃饭,妈妈说他是爸爸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很有钱。”小张说,爸爸小时候的这位玩伴他称作段叔叔,这位段叔叔现在上海做生意。除夕前一天,段叔叔带着我们一家来到合肥,在一家气派的酒店前停了车。进入酒店包间后,小张发现还有另外几位叔叔阿姨,大家有说有笑,都很开心,不大一会儿,服务员便开始上菜。
“桌子上的菜可多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看,我吃得可开心了!”小张告诉记者,刚开始时,叔叔阿姨们都边说话边吃菜,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开始互相敬酒,你来我往,越到后来,酒喝得越厉害,“离开包间时,我数了数白酒的空瓶子,一共有10个。爸爸喝醉了,就是笑,都摔倒在了地上。其他叔叔也差不多,走路东倒西歪的。”
“留下满桌的菜,后来服务员传上来的甲鱼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菜都没怎么动,妈妈说服务员会把它们都倒进垃圾桶。”小张说,“真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张告诉记者,这是老师教他们的一首诗。从小到大,每天在家吃饭时,妈妈也要求他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自己一直都牢记着妈妈说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句话,“可是,那天怎么那么多好吃的,就扔在那里了呢?服务员怎么可以把它们倒进垃圾桶呢?”小张怎么也想不明白。
是的,小张只是个8岁的孩子,他还不能想通成人世界的事。
说到请客吃饭,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宁“剩”勿“缺”。近些年来,人们富裕了,一顿饭下来,很多人认为只有桌上菜有剩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大气和热情。在一些人的消费观念里,浪费似乎代表了“成功”和“地位”。
中国人请客吃饭要的是“面子”,3个人吃饭,非要点5个人的菜;5个人吃饭,非要点8个人的菜,这为饭后的浪费埋下了伏笔。而同样因为要面子,面对酒足饭饱之后剩下的饭菜,即便知道这些饭菜拿回来可以给自己的家人吃,可以留着自己下顿吃,但生怕惹别人耻笑,坏了自己形象,最终还是作罢。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像小学二年级学生小张说的那样,那是妈妈从小到大跟他讲的常识,常识往往就是真理。
(记者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