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民陈士祥十余年捣鼓出4项发明,其中2项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提起发明创造,许多人都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一些人为了一项发明可谓是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然而,淮南一市民陈士祥竟用了十来年的时间,搞出“四腔体钬激光治疗机”、“绿激光治疗机”、“多窗口出光激光器”和“武警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4项发明,前两项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多窗口出光激光器”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受理,而“武警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正准备申请,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日前,记者带着好奇前去一番探究。
浓厚兴趣
2月23日,记者来到淮南田家庵柏园北村陈士祥的家里,只见他和女儿正商量申请专利的事情。见到有人来访,他热情地招呼客人,陈先生大约五十来岁,个子不高,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始终面带微笑,很有儒雅的风范,他拿出了两本专利证书和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说,“四腔体钬激光治疗机”、“绿激光治疗机”可应用于医疗领域,“多窗口出光激光器”则用于大型文艺舞台,激光地标表演和城市夜景美化,以及航空警示等领域,而“武警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顾名思义,是对武警消防人员身体进行保护的装备。据他介绍,所谓的激光就是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放大,是一种高质量的光源。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它的亮度为太阳光的50亿倍。它的原理早在1916年已被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直到1958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激光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它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工业、医疗、石油、化工、教育、大气探测等领域。
陈先生告诉记者,早在十多年前,他在合肥工作的时候,他在网上看到国外一些医院用激光给患者治病,治疗的效果十分理想,而国内在这个领域则是一片空白,国内有的医疗引进的这些激光设备,不仅费用高,就连百姓所承担的治疗费用也十分高昂,陈先生立刻对激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到合肥科技图书馆阅读书籍,查看资料;而新华书店也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场所,为此,他买了大量的书籍,刻苦学习,了解最新的信息。通过一段学习,他积累丰富的知识,激光领域的一扇窗户缓缓向他拉开,陈先生完成了一个门外汉到行家的转变。
硕果颇丰
陈先生说,自己是淮南人,1980年就参加了工作,2000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他辞职另谋出路,如今在一家电子公司工作。2001年,他首次研发出一台一腔体钬激光治疗机,但这台治疗机功率很低,不到20瓦,而且体积也过于庞大,他很不满意,继续完善治疗机的性能。2003年,陈先生从西安回来,了解到许多老年人深受前列腺疾病的困扰,便萌生研发一台治疗这一类疾病的激光治疗机,经过3年的努力,2006年,国内第一台绿激光治疗机80瓦研发成功,经过几年完善,2011年4月28日,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这时候,陈先生研发的一腔体钬激光治疗机,也提升到四腔体,实验也符合标准,同年5月6日,他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12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批准了这两个专利。很快,陈先生又研发多窗口出光激光器,2012年11月15日,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向陈先生下发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陈先生说,大约半年之后,他就可以拿到专利证书了。陈先生还告诉记者,近期,一种武警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的发明也已完成,这两天正准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记者询问,十余年来完成4项发明,没遇到困难吗?陈先生感慨地说,任何发明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自己的发明也是困难重重,搞激光仪器需要一些几何参数、特殊的材料,自己要解决起来确实很困难,而一些实验也需要在特殊的环境里去进行,为此,陈先生就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防尘罩和简陋的装置来完成所需要的标准,所幸在朋友的帮助下,陈先生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解决了。陈先生说,他的发明将会造福于社会,会给淮南的父老乡亲带来幸福。
贤妻给力
在谈到家里对他发明的支持时,陈先生十分激动,他说,当自己拿到这两个专利证书时,他将这一喜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盛女士,他知道,自己搞发明,让妻子受了不少的苦,因为他一门心思搞发明,家里的事也顾不上,不仅如此,自己挣的钱不够用在发明上,还从家里拿,盛女士也没有反对,全力支持。陈先生说,如果不是妻子的支持,自己很难有这些成绩。
盛女士对记者说:“每个人都有梦想,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陈先生有自己的梦想,而且努力去实现,自己为什么不支持他呢?”盛女士说着,一脸的幸福。
图:陈先生和女儿在商讨申报专利材料。
(记者 冉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