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学习要有“兴趣” 科研要有“定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学习要有“兴趣” 科研要有“定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2/25 6:54: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籍教授王祥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之前他凭借“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研制”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月21日,记者和王祥珩教授取得联系,他寄语淮南学子——学习要有“兴趣” 科研要有“定力”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二等奖中的“交流电机系统的多回路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由一名淮南人获得,他就是王祥珩。而在此之前,他凭借“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研制”项目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颁发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月21日,记者和王祥珩教授取得联系,走进了他的世界。

      人生履历

      1940年10月,王祥珩出生于淮南市九龙岗,在淮南,他度过了快乐的小学和中学时光。1958年,作为淮南二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的王祥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当时对清华大学虽然不太了解,但清华大学的名气很大,我就填报了。”时隔50多年,谈起往事,王祥珩如数家珍。1964年,王祥珩从清华毕业,“我们那一届很特别,本科是6年。”毕业后,王祥珩在四川从事了数年的电机专业工作。1978年,他又重新考回清华大学继续电机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业,从此致力于电机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6年,他获得了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目前,王祥珩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电机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30多年的科研工作,王祥珩在电机理论,电气传动和控制,电机故障分析及保护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主要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级奖项,1994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收获荣誉

      2012年11月,因为“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研制”项目的突出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发文,授予王祥珩“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据悉,该奖项是军队设立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天道酬勤,荣誉纷至沓来。2013年1月18日,王祥珩发明并系统完善了交流电机的多回路分析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份国家级的荣誉沉甸甸,让王祥珩倍感欣慰。

      项目推荐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这样评价王祥珩,“(他)继承了导师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院士的研究风格,有踏踏实实坐下来静心搞科学研究的‘定力’”。

      难忘乡情

      从上大学至今,王祥珩离开淮南已经55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心中依然十分熟悉。“有时候,回淮南看看亲戚,和高中同学聚一聚,到淮南二中九龙岗老校区转一转,十分怀念那个时候的求学生涯。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淮南度过的,在那个时候培养了学习的兴趣爱好,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今年蛇年春节前夕,王祥珩给在淮南的八叔八婶写来了一封信,信中他这样写道:这项国家奖是我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八叔对我的学术工作很关心,因此特向二老汇报。信中,王祥珩还提起在淮南的生活,“过年一定很热闹吧?记得当年我们小时候在九龙岗去给您拜年的情景,还很清晰。”

      独特创新

      采访中,记者问及王祥珩如何看待自己的获奖项目,他说:“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学,也必须学,但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走,我们要有自己的新东西,自己独创的又对国家科技发展有重大效益的东西。我们开发的‘交流电机系统的多回路技术’就是国外没有而由我们自己发明的新技术,它既是电机新的理论体系,又是分析电机系统运行性能的新手段和新技术,它已在我国大型发电机保护和特殊电机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海军动力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新技术是国外目前还没有的。如在我国三峡等巨型水电站,由外国公司制造的发电机的主保护还得委托我们来设计,国外还没有掌握我们开发的主保护定量化设计技术。”

      科研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对于有志于走科研道路的淮南学子,王祥珩说:“小学生和中学生要培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王祥珩这样说:“科学技术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但也不能急功近利!一项有重大前景的新发明往往不是一两年时间就能做出来的,而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新的创造需要静下心来的潜心研究,需要经过实践和工程的考验。在长期的研究中需要耐心,信心和决心。一项大的创新还必须有团队精神!”

      图:王祥珩教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记者 廖凌云 通讯员 宣典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