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淮南商贸:战略平台上跨越提升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淮南商贸:战略平台上跨越提升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5 7:25:5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商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五年回眸

  50亿!100亿!200亿!

  这是一组让人震惊和感慨的数字!

  五年来,淮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入双百亿、进出口总额连跨3个亿元台阶!

  五年来,淮南的现代商贸和服务业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势头。大润发、家乐福、苏果、合百大、红府、商之都、麦当劳、福年来等商贸界大鳄相继入驻淮南,广袤的百里能源城大地上现代商贸经济风生水起,百舸争流。

  五年来,全市商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着力提升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要经济指标多次刷新历史纪录,各项商务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促消费、惠民生,国内贸易实现新跨越

  目前,淮南商贸流通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繁荣蓬勃的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8年133.9亿元增长到2012年250亿元(预计),年均增长17%。期间,2011年达222亿元,提前实现“双百亿商贸”。

  我市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商业组织化程度飞快提升,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首次突破200家,达到263家。突出商务惠民,家电以旧换新累计销售产品26.1万台、9.1亿元;家电下乡预计累计销售产品75万台、金额20亿元,万户农民家庭累计销售量全省第一。放心肉、放心菜、放心店、放心早餐、放心家政五位一体“放心体系”及社区商业“双进”等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建成商业示范社区国家级1个、省级8个;建立市级活猪储备体系,年屠宰能力50万头的安徽金盛食品项目建成,我市首座万吨冷库竣工投产。

  过去五年,商贸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带动就业人员超过30万人,商贸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筑体系、扩规模,市场建设再上新水平

  五年间,我市商贸流通从“线断网破”迈向“纲举目张”,初步构建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全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完工44个(投入使用21个),在建10个。公益性菜市场和蔬果社区便利店分别建成2个和3个,专业配送中心1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配送中心13个,农家店1183个,实现乡级全覆盖;完成农家店信息化改造270个。

  2011年,全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龙湖路地下商业街建成营业,华联广场超市运营终结了我市商贸企业无24小时营业历史。苏果、红府、大润发等精品百货纷纷抢滩,五星、国生、苏宁、幸福树、百大电器等大卖场遍布市区,石油、烟草、华联、百货、潘集红旗商贸广场、西城世纪阳光等本埠商业焕发新姿,田家庵商贸文化广场、金湾名街、金太阳、新长江等商贸广场相继开业,永安建材、永安家居、安城鑫海、淮矿物流等大市场快速发展。

  目前,城区各类商业网点达7783个,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共有18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0个。同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初步形成,共有各类企业109个、回收站点260处、分拣中心6个。

  稳市场、促出口,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淮南市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对外贸易国别地区由68个扩大到132个,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同时,机械制造、商贸服务、资源开发和农业等行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这五年,我市累计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为4.81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出口占比由24.4%提高到34.5%,有力推动了我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值从2008年1.36亿美元增长到3.2亿美元,年均增长30%;期间,连续迈上三个台阶,2008年首次突破亿美元;2011年突破2亿美元;2012年突破3亿美元。出口从3753万美元快速增加到2.2亿美元,年均增长43%。

  我市也首次设立了淮南海关和商检机构,打造招商引资和贸易便利化两块金字招牌。外贸主体不断壮大,从事进出口业务企业由32家增加到55家,其中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实现零突破,达到12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商品种类从16大类778种扩大到18大类1294种,出口超百万美元骨干商品从5种扩大到10种。

  建平台,招大商,利用外资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全市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科技文化及旅游等各个领域都有外来投资者进入。我市先后成功组团参与西洽会、徽商大会、中部博览会、广交会、投洽会、高交会以及境外招商、经贸洽谈等各类经贸活动超过百场,累计签约内外资项目超200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

  2012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从2008年1.04亿美元增长到1.81亿美元,年均增长15%;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由6346万美元提高到1.54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2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家,合同外资额达1.54亿美元,其中港台投资4.82亿美元,占比达66.7%。

  引进项目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项目质量明显提高,投资额千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合同外资1.17亿美元,占比达76.4%。3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淮设立分支机构。中日友好肿瘤医院、日芯光伏科技、镍锌电池新能源、长壁煤矿机械、比塞洛斯机械、大润发商业、国邦绿建筑、陕汽新能源汽车等大项目相继引进。

  广合作、拓市场,对外合作取得新突破

  这五年,我市对外经济合作由过去的单纯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为主,快速扩展到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对外工程总承包、境外资源开发等领域。

  全市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从2008年7600万美元跃至2012年1.52亿美元,年均增长35%;对外劳务合作从2007年825人增至2012年1430人,年均增长12%。五年累计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4.4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7495人。期间,2009年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实现1.18亿美元,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实际对外投资从无到有,2012年对外投资800万美元,实现零突破。五年累计带动出口5624.2万美元,成为拉动我市出口的生力军。五年新增市场9个,业务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五年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和外派劳务总量和增幅均进入全省前列。

  稳增长 高速度 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过去五年,我市服务业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服务业实现一定的发展,总量进一步做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贡献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增加值192.2亿元,占全市GDP的27.1%。2008-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58.6亿元。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亿元,同比增长18.7%。外贸进出口总额23877万美元,同比增长96.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1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2.3亿元。今年以来服务业更是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我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8.1亿元,同比增长11%。 

  近几年,我市金融、信息、房地产、科技、文化、商务服务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8.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8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11.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8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4.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3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3.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4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6.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1.0亿元;旅游总收入由2008年的16.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2.4亿元,并于2009年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大项目带来大投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过去几年,淮南市不断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龙湖路地下商业街、淮矿物流园、安成鑫海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志高动漫科技文化产业园、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国移动数据交换中心、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动工建设。

  如今,我市商贸经济初步呈现,“大商贸、大流通、大开放、大市场”格局,随着国家首个亿吨级煤电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淮一体化、全国资源型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市、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平台落户淮南,淮南现代商贸将在更大的平台上再舞翩跹,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 刘银昌)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