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路拾迷途刺猬 恋恋不舍放归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路拾迷途刺猬 恋恋不舍放归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5 7:00: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2月3日,家住田家庵区淮河新城的王女士依依不舍地把一只小刺猬放归野外。据王女士介绍,她放归的这只刺猬是她前天于小区院内的一处矮树丛里捉到的,经过两天观察和问询相关专家,确认这是一只野生刺猬后,决定把其放归大自然。

      12月3日中午,记者走进王女士的家中,在她家的阳台上,看到一个倒扣的竹篮,王女士告诉记者:那只捉回来的刺猬就在竹篮下面。记者好奇的打开竹篮,刺猬突然蜷缩身子抱成了一个刺团。王女士用手指碰了碰刺猬的身子,刺猬蜷缩的更加厉害了,王女士说:这是一只野生刺猬,特别怕人,只要有人碰它就会立刻缩起身子,成了一个刺球。

      稍后,记者和王女士退到距离这只刺猬约1.5米的地方,静静的观察。10分钟过后,这只刺猬开始慢慢地展开了身躯,露出了头和脚。记者看到,这只刺猬的背部和身侧布满了土黄色和灰白色的棘刺;头部、尾部和肚下长满了细细的毛发;嘴巴又尖又长;四肢黝黑,看上去有点像是乌龟的腿;更奇妙的是,展开身子的刺猬至少比蜷缩的它看起来大出差不多一倍。

      误闯小区它身处“险境”

      王女士告诉记者:12月1日上午8点多钟,她走到小区院内的一处矮树丛时,听到树丛里有沙沙的声响,出于好奇,她就停下了脚步往声音传来的方向凝视。王女士说,冬天那些矮树丛的叶子落了很多,一会儿她发现了一个土黄色的东西在爬动,刚开始,王女士以为这是一只小野兔,可是,当她走进树丛,走到“野兔”的身边时,“野兔”突然一动不动了,不仅不动,还蜷起了身子团成了一个刺球。王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刺猬,以前见到的都是影像和图片。

      她用手机拍了几张刺猬的图片后,准备回家。就在转身的那一刻,她听到了狗吠。王女士想,刺猬应该是生活在野外,小区里人来人往,车多狗多,对刺猬来说岂不是很危险。于是,王女士立刻往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喊来家人把这只“迷途”的刺猬带回了家。

      恋恋不舍放归小家伙

      刺猬回家后,王女士用竹篮给刺猬建了一个可爱的家。结果,刺猬不仅不领情,还疯狂的撕咬抓挠竹篮。怕刺猬饿着,王女士上网搜索后,找来苹果、红薯、胡萝卜、瘦肉等供刺猬享用。12月2日,王女士打开竹篮,发现她放置的这些食物,刺猬是一口都没有动,于是她咨询了动物饲养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告诉王女士:从这只刺猬的形态和饮食习惯等判断,它是一只野生刺猬,人工饲养难度很大。

      12月3日,王女士联系本报记者,希望借助媒体的帮助,给这只迷途的刺猬找到一个妥当的家。当天,记者联系了淮南市林业局相关专家,据他们介绍:刺猬是一种对人类和自然有益的动物,在我市沿山一带经常会有它们的身影出没,建议王女士,可以把这只刺猬带到野外放归,回到大自然之后,它自然会恢复生气。12月3日下午,记者跟随王女士一起把这只迷途的刺猬放到了野外,看着刺猬离去的身影,王女士很是恋恋不舍。

      图:蜷缩起来的刺猬比一个纸杯大不了多少。

(记者 苏国义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