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建设美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建设美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4 6:29: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市潘集区首批17个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昂首阔步向前推进

      建设美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从2013年开始,淮南将每年重点培育建设50个左右中心村;治理改造300个左右自然村。淮南市美好乡村建设第一批中心村有72个,潘集区17个中心村名列其中。在“美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之际,许多村庄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之时,11月30日,记者探访了我市农业大区潘集区。走进正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走到农民中间,在热烈的建设氛围中,记者感受到,“美好乡村”建设不光改变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也让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产生了变化。

      “美好乡村建设让我盖起了新房”

      11月30日上午9点半,在潘集区祁集镇陈郢村,今年60岁的陈瑞科正在和请来的建筑工人一起盖新房。陈瑞科的脸上满是喜气,他家新房的第一层的外墙已经快盖齐了。从陈瑞科家放眼望去,嗬,周围都是盖新房的,好一派热闹的场面。陈瑞科告诉记者,自己家的危房已经住了不少年了,老伴身体不好,想靠自己打零工赚点钱盖起来房子简直是梦想。这不正赶上美好乡村建设么,政府给补助了1万元的危房改造款,同时新房的房顶也是政府给统一盖上,大大缓解了自己的资金不足,盖房梦想当然可以实现了。不远处就是陈瑞科的危房,记者看到这间房顶多十几平方米,房间里面有些凌乱,厨房就在露天,显然已经不太适合居住了。同样在这个村,像陈瑞科这样的贫困户,每个人都能补助近1万元左右的建房款。今年50岁的陈岁联的感触比陈瑞科更深了,陈岁联不止是贫困,他还有残疾,用他的话说,如果不是赶上好政策,自己是根本住不上新房的,这次他得到的补助比陈瑞科还多,他家的破瓦房已经被拆掉,两层的新房正在建设。住破瓦房的情景,陈岁联还历历在目,他说,一到夏天下雨,他家的房子就漏水,经常是夜里起来找个盆接水,而冬天,老式的窗户密封不严,家里冷得不行。当天,陈岁联看着他家正在施工的新房对记者说,今年在新房可以好好过个春节啦!

      “环境美了,咱老百姓咋能不高兴”

       在陈郢村,记者感受很深的是,虽然正在建设中,但它也基本摆脱了人们心中农村的陈旧印象。在这里,新修的一条近1000米的水泥路直通南北,同时,村里的水泥路已经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路网。据介绍,12月底之前,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可实现通水泥路。在陈郢村,记者还看到,散落在村中的各处,共修建了8个公共厕所,很快就会投入使用,同时消灭了许多自建的旱厕。村内的水泥路两旁已经栽上一些绿化树,村庄中有了农民公园的味道。没有一家收割的稻草是乱堆乱放的。当天10点半左右,记者来到陈郢村的大门入口处,看到一个休闲池塘和一个可供停车的休闲文化广场正在兴建。今年76岁的陈郢村村民陈春林乐呵呵地关注着池塘的建设。陈春林上个世纪80年代退休后,一直在陈郢村住了20多年,他告诉记者,村口的池塘原来是个臭水塘,村里的生活污水和村民们生产豆腐的污水都排在里面,气味非常难闻,尤其是夏天,不只是臭,碰上下大雨,水漫到道路上,可“害人”了。而且水塘在村口,十分影响陈郢村的形象。现在把它清理干净,修成休闲池塘,村民们不用再受其苦喽!在陈郢村,正在修建一个日处理能力500吨的农村污水处理站,当天,在污水处理站边,村干部对记者介绍说,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可以处理包括陈郢村在内的三个村子的污水,大大缓解了目前位于祁集社区的污水处理厂的压力。水泥路、绿化树、污水处理站、还有路灯,这些正在成为陈郢村的基本元素,环境的大变化让村民们感触颇深。陈春林告诉记者,真是赶上了好时刻,好政策,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好,咱农民打心眼里高兴。

      “向华西村看齐”

      陈郢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初见雏形,而距陈郢村不远的祁集社区本来基础就不错,他们正在向着精品工程的方向迈进。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建起的垃圾处理中转站,太阳能污水处理站等等,整个村庄面貌早已是一番小城镇模样。这里有天下豆腐第一村的美誉,经济条件较好。据介绍,通过祁集社区带动它旁边的村庄的建设,加之陈郢村,整个祁集镇的美好乡村几乎连成一片,农民生活在这里,比在城市还惬意。采访完祁集镇的村子,当天下午2点半,记者又来到了位于平圩镇的卢沟村,这里住着500多户人家,1992年整体搬迁过来的。实际上,卢沟村一直在进行美好乡村的建设,今年上半年,村里的外墙就已经涂白,村里新设置了垃圾桶,整个村子村容比较整洁。在卢沟村,村长卢庆敏对记者说,11月23日,卢沟村召开了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拉开了建设美好乡村的序幕。虽然卢沟村目前条件相对不错,但是和村民的满意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他们要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美好乡村。在绿化和卫生方面还要下些功夫,规划了4个水冲式公厕,村里的水泥路要提升等级。为了保持村里卫生,还从村民里聘请了5个清洁工。在卢沟村,82岁的老支书卢运昌指着一片约40亩的洼地对记者说,也许记者下次来的时候,这里的景观池塘就建好了。村民卢庆光经常到江浙一带打工,他见识过像华西村、长江村等许多著名的村庄,他感觉到了家乡与这些著名村庄的巨大差距,但他对自己家乡建设也是很有信心的,他在思想里始终认为,只要大家改变思想,学习先进,肯吃苦,建设一个美好的“淮南华西村”还是很有希望的。

      转变角色 做好农民的服务员

      在陈郢村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一批特殊的队伍。他们穿着绿球鞋和统一的工作服,穿梭于村子的各处。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祁集镇的镇、村干部和工作人员、大概有100人左右。从陈郢村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他们都从机关下来,参与建设,凡是机关当天没有重要事情需要处理的,每天早上8点半到11点40,下午2点到5点都呆在村里,周六周日基本不休息,如此这样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这些镇村干部主要是从事一些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清理草垛、扒危房、运垃圾都是他们必干的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镇人大主席冯奇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在村里签名点到后,就分批到各处帮忙了。起初老百姓还以为他们是作秀,大家的态度也并不热情。可是一个多月干下来,农民朋友对他们明显热情多了,经常为他们端茶送水。他们自己也感觉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大家看到了哪个树是自己栽的,哪间房是自己协助盖的,每个镇村干部都很有成就感。和农民拉家常,了解大家的想法,也及时化解了矛盾,自己的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多月的时间,镇村干部参与扒危房370多间,处理了100多处大小草垛,每天清运近20车次垃圾,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副镇长陈浩对记者说,干活还是挺累的,但看着村庄一天天在自己手中变样,累得还是值得的。

      据潘集区美好乡村工作办公室的丁勇介绍,围绕美好乡村建设,潘集区对首批17个中心村建立了“一名区领导、一个区直干部、一名驻村指导员、一个驻潘企事业单位、一家民营企业”的帮扶共建制度,确保2013年度美好乡村建设首战必胜。到2016年,力争潘集区5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的建设要求,努力实现安徽一流的目标。

(记者 张雪峰 陆士宇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