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着意挥洒现代农业魅力画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着意挥洒现代农业魅力画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3 1:34: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深入推进三农工作纪实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作为淮河沿岸最大的城市,淮南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快捷。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淮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而明显的区位优势,更为淮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先人一步”的条件。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连年攀升,从2007年的120.7万吨增至2012年的预计143万吨,粮食总产比2007年增长了18.5%。小麦、水稻单产在全省16个市中处于先进行列。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实现有效供给,2012年预计产量比2007年分别增长28.2%、37.5%、22.8%。农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37.9亿元到2012年预计达58.7亿元,增长54.9%,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697元到2012年预计达8086元,翻了一番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7年的3.25∶1缩小到2012年的2.68∶1。

       在一组组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我市五年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的真实写照。

       “1+6”: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桥头堡”

      130万农民,172万亩耕地,如何在人均不足一亩三分地的现状下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这道难题呢?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从2012年起,用3至5年时间,按照“1+6”的模式在全市建设七大现代农业示范园,总规模在25万亩以上。我市将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科学的理念抓规划、现代的理念抓建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和项目推动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努力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的“方程式”已经列出,完成解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已经敲定,一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攻坚战正在我市各地迅速拉开帷幕。

      作为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1+6”模式的整体推进单位,毛集实验区着力抓好规划工作,在全面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该区立足现有条件,初步确定了建设“一带”、“两翼”和“六个功能园区”的规划基本思路。

      凤台县规划建设的“凤台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涉及凤凰镇、桂集镇和丁集乡三个乡镇,面积26200亩。园区建设以粮食生产和加工、畜禽养殖和加工为优势主导产业,围绕凤利路、凤蒙路两轴,打造凤凰镇粮食精深加工和仓储中心园区,建设桂集镇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桂集镇粮食加工园区、桂集镇和凤凰镇农业部稻麦高产攻关示范片、凤凰镇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丁集乡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县园艺场经果林示范区等六大生产加工基地。

      继“农业提升年”、“结构调整年”之后,潘集区决定在2012年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园区初步规划面积5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沿淮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将成为我市“菜篮子”供应的重要基地、丰富市民生活的“开心农场”。

      科技集成:农业生产日新月异

      自主研制了水稻新品种7个、小麦新品种1个和蔬菜新品种6个。

      江黄颡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市农科所、凤台县农科所分别建成了以蔬菜、粮食科技研发为主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以稻麦高产攻关活动为抓手,加之2011年秋种开始的稻麦“吨粮市”创建活动,我市已建设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226.1万亩、水稻示范片350多万亩、吨粮田30万亩,切实增强了粮食生产后劲。

      全市建立了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的测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5%、90%、95%,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在10万吨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在主要农作物生产上实现全覆盖,惠及全市24万农户。

      打造沿淮沿湖优质水产板块,探索采煤塌陷区立体生态养殖模式,采煤沉陷区网箱养殖面积达1.5万立方米。

      五年来,我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目前全市小麦、水稻良种率均达到95%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33%以上。

      农机装备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2008年以来,我市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84亿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74万千瓦,五年间,我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747台、联合收割机2053台、高性能插秧机536台,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在全省领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特色产业:区域经济绽放异彩

      40万亩糯稻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粳稻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名优果品生产基地、100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万亩立体综合种养基地、年产1亿袋食用菌生产基地、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10万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淮南农业特色产业丰富多彩。

      围绕具有淮南特色的优质粮、豆制品、乳制品、畜禽、水产品、蔬菜和食用菌等七大主导产业,从2012年起,我市将用3年时间,建成20个左右地方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技术水平先进、管理运行规范的特色精品示范基地。2012年首批13家特色精品示范基地已经全部建成。据测算,该批基地建设可带动农民5万多户增收致富,每亩土地的效益比常规土地至少提高5-10倍。

      淮南豆腐、淮南牛肉汤、夏集贡圆、淮王鱼、曹庵草莓、黄晶梨、潘集食用菌、马店糯米、水晶粉丝——淮南地方名优特色农产品数不胜数。

      近五年,我市积极引导和扶持食用菌、酥瓜、草莓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令人刮目。集约化育苗建成瓜菜集约化育苗场10家,年育苗5000万株。工厂化栽培建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3个,日产量10吨。规模化种植潘集酥瓜形成万亩规模和亿元产值,瓦埠湖、焦岗湖和潘集采煤沉陷区形成万亩芡实、籽莲和莲藕基地。市场化加工白蓝集团形成蔬菜万吨加工基地,山芋、西兰花每年出口5000吨,年创汇600万美元。

      社会化服务:产业链条环环相扣

      谢家集区孟岗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63户,年养殖出栏生猪3.7万头,户均年纯收入17万元。

      大通区红光村紫园葡萄合作社联合27户社员开展葡萄种植,入社葡萄园263亩,通过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产品品牌,在控制亩产2000公斤的基础上,每亩年产值达到2.2万元,亩纯收入1.6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5万元,并且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葡萄近300亩,2012年全村葡萄种植新增500亩,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通过合作社这个纽带,组织起来开展规模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得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托管农民的土地,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与粮食生产规模化的矛盾,2010年亩产稻麦976公斤,比全乡平均亩产高166公斤,亩均增收426元;2011年亩产稻麦1053公斤,比全乡平均亩产高288公斤,亩均增收729元。     

      为推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今年我市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规范,全市7个县区、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分别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区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初步建成土地流转工作机制。凤台县杨村乡、田家庵区曹庵镇宋王村、谢家集区孤堆乡开展了整体土地托管试点,其中杨村乡已有14家合作社入驻服务,12个村有服务点,托管土地2.4万亩。全市农村土地已流转35.13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24.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休闲广场上,孩子们在尽情地嬉戏玩耍,篮球场、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为他们提供了无穷的欢乐。

      广场边,绿树下,大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边聊天边乘凉,一幅安定和谐的画面让人倍感惬意。

      步入农民新村,让人感受到的是安乐祥和、幸福美满。

      五年来,我市选择毛集实验区,凤台县朱马店镇等8个乡镇、凤台县丁集乡张巷村等60个村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乡镇、村,同时有10个乡镇、106个村跻身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行列。我市建立市领导、市直和驻淮单位联系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制度,以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农村“脏乱差散”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搬迁新村,开工建设了九龙、刘龙、胡岗、罗杨、芮集、店集等一批农民新村,涌现了像凤台县钱庙村、潘集区祁圩村、谢家集区孤堆村、田家庵区李桥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乡村宽敞平坦的水泥公路、设施齐全的文化休闲广场、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我们的乡村已旧貌换新颜。

      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为抓手,我市在全市500个村开展试点,共建垃圾池4260个,有乡镇管理人员189名、聘保洁人员1202名,购置保洁车辆1041台、垃圾转运车辆317台,建垃圾中转站27个、垃圾填埋场77处。“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结束了农村长期以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农户庭院布置更加合理,大部分农户还饮用上了清洁卫生水,用上了设施配套的厨房、浴室和卫生厕所,村容村貌明显好转,群众普遍感觉到“居住的环境变美了,蚊子少了、水不臭了、空气也清新了”。

(记者 苏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