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加快发展纪实
火热的淮南经济开发区内厂房矗立,挖掘机挥舞着臂膀不停地工作着,火热的建设场景,正在谱写着一曲曲工业发展的新篇章。这,就是今天的淮南工业腾飞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一个项目建设磅礴发展而形成的工业大市正在古老而又现代的能源新城崛起。
淮南是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十四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煤电比重过大,发展方式粗放,原材料、初级产品比重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和安全生产压力。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战略目标,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转型路径,打造“煤都、电谷、智慧城”发展蓝图,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之路,谱写了淮南工业加速崛起的崭新篇章。
“四煤”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以“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转型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两型”城市建设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结构、求创新、促发展,保持了工业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63.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15.3%;今年预计过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由2007年的325亿元达到2011年的874.8亿元,增长169%,年均增长14%以上。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工业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实,先后制定出台了《“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节能规划》,规划指导“十二五”工业发展。出台了“千百十”工程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建立了工业经济“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初步建成规上企业信息直报系统。承办了全省煤机装备产需对接会,帮助企业搭建平台,扩大销售。积极推进退城进园和企业上市,全方位提升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水平。截至目前,已有14户企业新厂区开工建设,其中3户企业建成并完成搬迁投产。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6户企业与券商和中介机构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上市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我市还认真开展了“4511”腾飞计划大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我市非公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并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了我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推进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在各项新的政策措施引领下,今年以来,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市工业经济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煤化一体化加快推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医药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非公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了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支持工业财政资金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强化督查考核,出台了县区、行业工业目标管理评价考核办法,年底进行考核。政策措施的不断强化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淮南。我市着力强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与省内外、国内外的众多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世界500强久益环球、卡特比勒进驻淮南,中石化、中化集团、中电国际、国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央企纷纷来淮投资,淮沪电厂、淮浙电厂、“皖电东送”特高压输变电、中安煤业甲醇深加工、凯迪生物质发电、海螺水泥、北新建材、日芯光伏、陕汽淮南专用车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达到800亿元以上,是2003-2007年期间的近4倍。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非煤电产业发展提速,2011年,非公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0.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0%以上,增速均快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预计2012年非煤电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将达到19%。
园区建设步伐开始加快。近年来,我市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园区建设,园区规划面积由最初的不足4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163平方公里,由最初的一个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到目前的“4+7”园区建设格局,含筹建在内有7个省级开发区,淮南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材料已经上报国务院。全市五年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近100亿元用于园区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近5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不足3%提高到目前的5.2%。
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淮化集团、德邦化工和几大电厂开展了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力提升。新产品研发力度在逐步加大,目前已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技术中心、32个市级技术中心,创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企业退城进园进入扫尾阶段,上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山河药辅、润成科技已向国家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同时,我市节能降耗也取得了新的成绩,被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授予“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称号。
两化融合促使转型逐步加速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几大功能,一方面,对煤电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大投入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效果开始显现。具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实现产值39.5亿元,同比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增长28%。
着眼于建设绿色矿山、安全矿山、感知矿山,淮南矿业集团建设有全面物资管理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等九大信息化应用系统,2011年信息化投入达1.1亿元。利用信息技术治理煤矿瓦斯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建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投新集的刘庄煤矿是全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口孜东矿是全国第一对智能化矿井,网真会议室在全国同行业具有标杆地位,2011年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电力行业普遍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监控信息系统(SIS)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等。淮化集团的DCS集散控制、污染源在线监控,国瑞药业的药品生产自动化、ERP系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药品物流行业的新欣医药公司的仓储管理、电子标签拣选系统等极大地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机械制造和电子产业90%以上采用CAD等电子制图软件,数控机床、自动切割等数控设备引进力度逐年加大。两化融合实现了精益生产、降本增效、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多丰收。
我市还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建设“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投资46亿元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已于10月28日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形成1.5万个机架的托管能力,主要发展IDC托管业务,构建云计算服务平台,满足华东网集中化的IT支撑平台、核心网、业务平台的需求。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后,淮南将提升为华东的通信枢纽,吸引众多IT企业入驻淮南。市政府在此项目周围规划了2000亩的信息产业园。中国遥感卫星应用基地、清华同方、杭州湾云、物联网小镇等项目已落户或即将落户信息产业园。目前,我市有8户“双软”认定企业,安徽科艾的基于RFID的药品监控三级平台软件在全国近十个省份得到应用,嵌入式软件自主研发并广泛应用于电子产业领域,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着眼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我市加强了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淮南分公司的合作,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万家数字企业”、“动力100无线企业”、“沃行天下 沃爱安徽”建设活动,现有130多户企业符合“数字企业”建设标准。光纤入企、办公OA、客户关系管理、在线会计、人员、车辆定位、视频监控、考勤管理、企业总机、网上培训等信息化应用项目在我市企业中正在普及,碗碗香豆业、万泰电子等12户企业被评为省优秀“数字企业”。我市有3户企业被评为全国两化融合500强,有10户企业被评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同时,我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经济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政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
随着两化融合的成效逐渐显现,推进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近两年来,针对两化融合推进,我市高度重视在全市范围内的宣传培训,先后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淮南分公司合作,举办“数字企业”、动力100无线数字企业、沃爱安徽、无线城市等培训和两化融合现场会7次,参训人数500多人;深入县区举办“数字企业”及两化融合培训班8次,参训企业200多户。同时,在政策层面上,我市制定了《淮南市“十二五”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并结合《方案》分年度细化提出两化融合实施意见。出台了《淮南市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实施意见》和《淮南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和补助办法》,设立信息服务业和两化融合专项资金2000万元,有效发挥了政策和规划推动两化融合的引领作用。
(记者 武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