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因为“两型”而突破,因为“四煤”而精彩
百年煤都淮南激活转型引擎
如今,淮南流行两大热词:一个是“两型城市”,一个是“四煤发展”。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淮南的生动具体实践。“两型城市”,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四煤发展”,即“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
在过去数年里,这个城市转型的宏伟战略一气呵成、顺势而行:从提出建设“两型城市”的战略构想,再到开掘出“四煤”发展的转型定位;从连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列入“十二五”规划,成为淮南崭新的奋斗目标。
“两型城市”,催生淮南华丽转身
转身之路,在“两型”引领下前行。
“两型”城市建设的行动路线图,已应运而生。
目前,“两型城市”规划已完成顶层设计,高起点编制完成了“两型”城市发展规划,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规划体系。“两型城市”建设路径清晰可行。“两型城市”建设领导协调委员会领军出征。
“两型城市”建设大幕全面开启,重点工程火热推进,园区建设新潮涌动,城乡各地竞相发力,战略成效初步显现。
淮南发展,因为“两型”而突破,因为“四煤”而精彩。今年9月25日,全国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和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淮南市在大会上作书面交流发言,并作为全国1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开设了转型发展成效展栏,集中展示的成功经验包括“两型”引领、“四煤发展”、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
转型“引擎”,引领城市攻坚克难
全新的城市梦,淮南赢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这五年,节能降耗取得新成绩。淮南累计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157个,总投资105.6亿元,年节约标准煤54.8万吨。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
这五年,环保减排完成新任务。COD削减量近五年占全省半壁河山。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的节能形势处于三级预警的绿灯区,居全省前五位;碳强度目标任务同期完成,处于全省前列;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21%、3.76%、14.81%和11.5%。
这五年,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踏上新台阶。淮南加快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统筹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生产生活问题,变采煤塌陷区为开发区、生态区和希望区。全市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项目已安置13.8万人,完成649万平方米。
这五年,生态建设呈现新气象。绿化模范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创建扎实推进。去年完成成片造林1.3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30万平方米,荣获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淮南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7.4%上升为今年的18.4%。
“四煤”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淮南承载国家重要资源型城市重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立足煤,淮南做大做强——立足淮南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优势,坚持一体化规划、集约化生产、区域化配置、安全化保障,稳定煤电产业的基础地位。
立足煤,看看“煤”。淮南合理划分了开采区、禁采区、开发区。率先在全国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建成了3个千万吨产能的煤矿,开启了亚洲第一矿(顾桥煤矿年产1230万吨)、国内第一个数字化矿井(刘庄煤矿)等先河。今年6月28日,国内首对大型智能化矿井——国投新集口孜东矿建成投产,1000米地下的“乌金”通过鼠标就可以实现煤机启停。
立足煤,看看“电”。在全国率先实施煤电联营,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淮沪电厂二期、淮浙电厂二期各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有关项目核准的支撑性文件已经取得,平圩电厂三期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预计今年年底可获批复。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显著增加皖电东送能力,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合肥经济圈开展直购电试点工作框架协议》业已签订,积极争取合肥经济圈局域电网和直购电试点。
立足煤,让人目不暇接。小煤矿由原来的284对整合到35对,充分发挥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三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科研技术优势,确保煤电产业发展的安全高效和环保。
延伸煤,淮南拓展空间——借助科技创新和资金合作,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
今日淮南人,精打细算一笔“经济账”:煤变成电,价值提升1.7倍,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提升价值则是12倍。
在技术上,突破了淮南煤的气化、液化等技术瓶颈,掌握了煤间接液化催化剂、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领先核心技术。拥有华东地区唯一国家级煤化工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安徽煤化工行业首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淮化企业技术中心。
在战略合作上,建设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推动中石化与皖北煤电合作成立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园区内建设一期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煤化一体化项目,目前,该项目可研已完成,进入总体设计和分项设计阶段,正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煤制烯烃示范项目。与皖能集团、国投新集合作,建设投资300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循环经济园项目,已纳入国家发改委“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
延伸煤,脚下处处有宝。我市加大煤电伴生物质的综合集约利用,鼓励发展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煤矸石、粉煤灰-建材厂-建材产品,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水排出-水处理站-供水,瓦斯-民用燃气、发电五大产业链。
不唯煤,淮南求新求变——抓非煤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出新出彩,集中在非煤产业上。我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生物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4+4”发展格局。
一场“竞速”正在进行:2011年,我市1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投资完成率176%,居全省第三。2012年,我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列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淮南共有52家企业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范围,比去年净增加16家。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强势尽显。我市拥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113户,煤机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5%以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风生水起。
——新能源产业生机勃发。日芯光伏高倍聚光光伏产业化建成投产,博胜太阳能光伏发电、凯迪生物质发电、德国瑞孚乐聚光玻璃透镜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锌镍蓄电池、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落户淮南。
——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放足飞奔。中安煤化一体化、宝鑫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国内规模最大的北新建材淮南五千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建成投产。
——电子信息产业蓄势待发。资源卫星应用产业园、中移动数据中心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落户淮南。
——公共安全产业独占鳌头。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内首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获得矿用井下救生舱安全标志证书的企业,公司生产的井下降温系统为全国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降温系统,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矿用防爆电器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每年研发新产品30余个,近几年销售收入以80%以上的速度递增。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2011年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上。华仁生物科技园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超越煤,淮南浴火重生——提升三产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
提升现代商贸业,按照“中心商圈+商业街+大型商业旗舰+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打造龙湖路、西部、山南三大商业中心。壮大发展文化旅游业,焦岗湖影视城、志高科技动漫园、“淮南记忆”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淮矿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皖西北商贸物流中心。有序发展金融业,规划建设山南金融集中区,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探索组建中国淮南煤炭现货(期货)交易中心。着力培育信息服务业,中移动数据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产业园、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瓦斯治理、电力检修等技术服务产业化、市场化步伐。
一组数字,见证了“超越煤”的发展速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服务业增加值逆势上扬,完成158.1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六位。
又有数字为据:淮南煤电投资比例已由2008年的71%下降到21%。
五年,淮南一以贯之。多少“两型”探索转化为决策部署,多少“四煤”实践成为精彩首创。
将时间定位于最近五年。淮南“一煤独大”的产业布局正在逐步改观,开始向多元产业齐头并进转变。
登山俯视全城,一座依山傍水、滨河滨湖、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淮河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正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
坚持“两型”引领,勇趟“四煤”路径——五彩淮南,将会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