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1/27 10:04:0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热门话题。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密切关注,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并取得进展。 30多年来,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示。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政治体制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相比,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特权现象流行、贪污受贿、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讲规则、不讲诚信等等。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多是经济、道德或别的什么问题,但是在本质上,这些问题反映出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绕不开躲不过,现实和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性质上讲,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首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不动摇。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科学发展去解决。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必须明确,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根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三个“更加”上下工夫。其一,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其二,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三,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一个国家实行哪一种政治制度,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密切相关,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因国情不同,存在着议会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差异。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迥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文化发展阶段——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经历过近代百年来的政治变迁、经历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那些适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机制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种时候,让中国抛弃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转而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既是不理智的,也是不会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充分认清中国国情的特点和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要勇于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就政治领域而言,以下环节是“躲不开、绕不过”的,必须加快改革。其一,执政党领导体制改革。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宪法明文规定的。因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并不是说党就可以包办和代替一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的领导,是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因此,必须改革党的执政模式,由过去的以党代政和以党统政转到“依法执政”上来。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二是要善于把执政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其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而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从“依法行政”着手。只要政府的职能是法定的,政府严格按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同时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授权,依法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政府的职能就会自然地发生改变——由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其三,民主参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表现出来,而广泛的民主参与又必须在法律和程序的状态下进行。因此,民主参与机制的改革应该集中在如何促进“依法参政”上。而要做到“依法参政”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另一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样既可以提升民主参政的质量,又可以保障民主参政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地进行。其四,人大履权体制改革。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公平履政”。即人大行使职权要体现“公平正义”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人大在运作过程中要体现观念正义、制度正义、程序正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平正义”在国家根本制度中体现出来,并且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其五,政治协商体制改革。应该充分肯定,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以前我们在政治协商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政治协商的合作性和协同性,忽视或回避差异性和回应性,致使政治协商的制约性因素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协商的约束力。其六,基层社会管理机制改革。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如前所述,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般规律和以往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优势。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法律保障;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六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共识性基础。

  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邓小平早就指出: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上。其一,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其二,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其三,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中安在线)

  (虞崇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