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战看生态建设突破点
走进李桥村,一座美丽的村庄新姿映入眼帘。整洁的村容村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文明和谐的乡风,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景色怡人,焕然一新。田家庵区李桥的嬗变,源于先前推出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之战。
李桥的今天,实际上就是更多村庄的美丽明天。宏伟的《淮南市“十二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则展示了这样一幅美丽长卷:本市37个乡镇122个乡镇村,将分期、分批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惠及人口30万人。据披露,计划在2015年底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美丽村庄的重塑,来自于强劲动力的注入。据介绍,我市连续三年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市,生态建设因此赢得新突破。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一则则助推起飞的福音,一处处集聚效应的乡村……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分别被列为2011、2012和2013年度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区,获中央环保资金3000万元;曹庵镇李桥村等6村被列为环境“问题村”,共获得中央环保资金540万元。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破天荒在乡下纷纷问世。而一处处生态工程的崛起,是惠顾百姓的最好注脚。记者了解到,原本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尚塘乡、祁集镇,有幸通过整治这个契机,将切实解决两示范区域15个村庄4万多人口的突出环境问题。
城乡环保一体化,催生了呵护乡村生态的发展方向。市政府与省环保厅签订了《共同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是全省唯一一个与省环保厅签署合作协议的市,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及生态创建工作纳入合作的重要内容,并制定实施方案予以细化落实。
生态建设,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城乡环保一体化的惠农项目,乘东风集聚而至。从2009年开始,全市分四批建成了28座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其中21座已投入运行;近两年来,利用国家环保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先后建成毛集大地农业生态园、八公山鑫农养殖公司等4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年处理养殖废物50万吨,年产沼气300万立方米,有机肥10万吨,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两年来,市环保局投入生态创建“以奖代补”资金360万元。
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融合了诸多的实招和硬招。一是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实行县区整合制,将本县区各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向连片治理区域,进一步提升连片治理成效。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会同管理制。三是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和决算审计制。四是在建成后项目的运行管护方面,建立长效机制。2011年,市环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淮南市村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办法》,就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监管、管护职责,运行费用预算,运行情况考核、奖惩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很好的借鉴。目前,凤台县政府出台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项目长效机制》,就项目运行、管护责任、运行经费、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做了更全面的规定,为项目发挥使用效益提供了保障。
美丽村庄的生态之变,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农民身边。截至目前,凤台县尚塘乡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已完工;潘集区祁集镇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年底完工。曹庵镇李桥村、山王镇王巷村、芦集镇石集村等“问题村”已完工。毛集镇大郢村、董岗村等“问题村”已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计划年底完工;毛集实验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问题村”项目实施计划已编制完成。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