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我市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我市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1/23 1:46: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围绕把淮南打造成为特色精品农业大市、生态绿色农业强市做文章,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全市财政“三农”投入资金从2006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亿元,6年累计投入90.8亿元,年均增长36.7%,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促进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获得丰收,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318万亩,总产141.6万吨,同比增长1.7%;实现肉蛋奶总产18.7万吨、水产品产量6.8万吨、蔬菜产量73.7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1 万千瓦,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农民生产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强,较大区域的差别发展和较小区域的联动发展呈鲜明特点,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形成如草莓、食用菌、蔬菜等“一村一品”和成片发展,实行规模种植和养殖的新趋势。养殖业生产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市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45.3%,奶牛扩群工程效果明显,奶业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懈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水利及基础设施条件有明显改善。近三年安排资金8297万元支持泵站更新改造、干渠续建和淮干整治补充工程;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随着淮河及区内河、湖的综合治理,永幸河灌区工程、屯头及汤渔湖排灌站等水利工程效能的发挥,为我市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农业生产依赖天气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5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2.1%,粮食单产稳定提高,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粮食平均单产从1978年的116公斤/亩提高到2011年的444.5公斤/亩。近年来,市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045万元,支持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安排资金1.4亿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安排资金1.2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农村危房危桥改造工程等民生工程,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3.8万千瓦,基本实现了机耕、机种、机收、机运,机械化耕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是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2011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其中省级以上21家,农业产业化总产值130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2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4家,社员5.6万人,带动农户6.6万,出资总额7.7亿元;土地流转面积25.3万亩,占全市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7.2%。已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省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65个,认证“三品”14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四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坚持做到“四个注重”、“四个着力”,围绕提高“三农”保障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等方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三个集中”,全市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50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扩大到500个村;自2009年以来,已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8万人;农村沼气建设民生工程成效初显,建成户用沼气池15254个,年产沼气量达420万立方,大中型沼气工程16处,年产沼气量达55万立方,年处理畜禽粪便9万吨以上;退网还湖面积达6万亩;采煤沉陷区网箱养殖面积1.5万立方米,“净水增鱼”试点面积9000亩。

      五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从单一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出去创下一片天地,形成特有的“农民工”现象,农民从业的行业、地域范围迅速扩大,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格局,农民收入出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95元,同比增长20.5%。经济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的迅速转移。目前我市约有40%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当地企业和省内外,取得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呈加快增长趋势,2011年接近7000元。

(记者 武春晖 通讯员 吴波)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