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谢家集区孙庙小学崔良敏老师用纯真质朴的关爱将自己的家变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灵港湾
乡村“烛光”温暖孩子的心
纯真质朴的关爱,触动心灵的慰藉,往往最能打动人。最近,发生在谢家集区孙庙小学崔良敏老师身上的事,就这样深深感动着记者——
11月14日下午放学,家住谢家集区孙庙乡西街的崔良敏老师家里又来了一批小客人——孙庙小学留守学生。
大概是2011年9月份,崔良敏已记不清楚具体的日子,那天下午放学,孙庙小学留守学生李延峰、李延玉跟随她来到自己家。崔良敏和两个孩子聊聊天,给他们辅导会儿作业,陪他们玩会儿……挨到天黑时,两个孩子竟不愿意回家了。
自从那一天开始,每逢放学或周末,崔良敏家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在家上学。
“孤独”的孩子渴望心灵关爱
李欣媛,孙庙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在合肥打工,她在家由年迈的爷爷带着生活。自从第一次来到崔良敏家后,年幼无知的她就不愿意回家了,吃住就要呆在老师家。崔良敏敏锐地感觉到,老人的生活方式满足不了小欣媛的情感需求,可爱的孩子渴望快快乐乐地生活、学习。“大姑老师做的菜真好吃!”李欣媛反反复复地和记者说着这句话。
李延峰今年读小学一年级,父母在外地工作特别忙,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平时由奶奶照看。不能按时作业,他的这一学习习惯令老师头痛。崔良敏把他领到家,让他与其他的孩子在一起做作业。李延峰不仅改掉了坏习惯,开始主动写作业,还说:“大姑老师家真好,我天天要来。”……
“这些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不能给他们辅导作业,放学以后很茫然,他们不想回家呆,就跟着我到我家里了。”崔良敏若有所思地说,“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的时候,部分学生就悄悄跟随我回家,做作业、互相讨论……他们觉得这样很快乐,感到幸福。话也多了,也爱学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只有在心理上得到慰藉才有可能与他们谈论学习。周六、周日的时候,我就在家等他们的电话,等他们随时来访。我这么默默等待着,学生快乐,我也感到安慰。”
希望在自己家成立“儿童之家”
“家里现在经常来的有13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奶奶说给我钱,让我帮她教育孩子,我没有要。”今年42岁的崔良敏告诉记者,她自己的孩子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爱人在合肥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她和这些孩子在一起也收获了心灵的温暖。
“我还教他们唱歌,学英语、美术,可是我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孩子的学习要求。我想呼吁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多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采访结束时,崔良敏告诉记者,她打算在自己的家里成立一个“儿童之家”,看能不能想办法筹措一点钱买台电脑,连上网络,下载些英语视频,特别是自己教不了的那些音体美知识给孩子们看,尽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尽力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至于自己的辛勤付出,她不愿意收取孩子们一分钱。
图:崔良敏在家里和孩子们做游戏。
(记者 张昌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