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给山区孩子送上温暖与甘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给山区孩子送上温暖与甘甜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0/30 8:22:1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市红十字会募集款物捐赠革命老区金寨红军小学

    10月25日上午10点多,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一片欢腾,师生们迎来了来自300多公里之外的一群爱心人士。淮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各界志愿者们给孩子们送来了价值约5万元的电脑,还有助学金。
    高山仰止红土地
    佛堂坳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佛堂坳小学是经典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是学校当年的校长、杰出的革命家罗银青创作的。他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学校成了地下党秘密联络站、活动场所和革命启蒙地。被誉为“商南才子”的罗银青,把学校打造成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里著名的集政治、军事、教育、体育、音乐为一体的革命阵地,被县苏维埃政府授予模范小学。这里曾是革命的摇篮,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走出了共和国5位杰出少将!
    这里人均耕地半亩左右,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全乡贫困户占25%,佛堂坳村贫困户有30户左右,一些贫困户还住着土墙茅屋,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当,孩子上学比较困难。村里有小学两所,有一至四年级学生200多名,有近20个孩子家庭生活困难。到了五年级孩子们就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
    两所小学没有电教设备,不能进行远程和多媒体教学,平时需要打印试卷等要到较远的乡里。孩子们接触不到外面的信息,老师也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且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如果能有电脑、网络,师生们能享用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也能提高老师的素质和能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因此,电脑就成了师生们的心愿和最大的奢望。
    爱心涌动情意长
    今年5月,淮南市红十字会偶然得知学校的情况,便带领志愿者直奔该村,实地考察两所小学和部分贫困户。学校的光荣历史和不朽功绩、先辈们的牺牲奉献和大公无私、孩子们的需求和渴盼,感召、激励着大家,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为这片虽然功绩赫赫但藏在深山少为人知的红土地行动起来,做点对得起先烈和后人的事情!
    于是,淮南市红十字会通过网站、微博、QQ群、短信发出募捐倡议,向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募集款物,志愿者和淮南各界爱心社团、人士纷纷响应,志愿者王丽、王传超、李静、王凤燕等人不仅送来了捐款,还四处向亲朋好友劝募。陈学芝、唐成刚、丁元昌等不仅捐款,还自费提供自家的车辆,载着大家来到这里。万泰电子爱心基金的志愿者们捐赠了4台联想电脑,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志愿者捐赠2台电脑,淮南市红十字会又筹集了2台一体机,带着资助20个贫困孩子和家庭的12000元善款,大家迫不及待奔向这里。
    10月25日,奔波3个多小时,淮南市红十字会和志愿者们终于将淮南人民沉甸甸的爱心送到了该村,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和贫困户的家中。(图片由淮南市红十字会提供)(记者 罗 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