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孔融让梨、六尺巷等文学典故。作为当代大学生,当同时面对能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国家助学金名额,以及更需要这笔奖金的同学时,该如何做出选择?来自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位同学,用她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谦让的意义,展示了当代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谦让,让出一种美德
一个早年父母双亡的孤儿,学费、生活费全部靠自筹,却主动把国家一等助学金让给了更需要的人,这个可爱又可敬的学生,就是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郭小莹。
初识郭小莹,她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起来很淡然。她说,由于自己是孤儿,家中只有哥哥和妹妹,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照顾政策如春风雨露般,给了她无限的关怀。自从2011年进入学院后,郭小莹享受到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为了照顾妹妹,她利用休息日在学校勤工俭学,自力更生,不但攒够了自己的生活费,同时还补贴妹妹。平时,她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刻苦努力,生活勤俭节约,成绩在班级始终名列前茅。郭小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2011年,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下,郭小莹顺利获得国家一等助学金。今年10月,她再次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过,经过深思熟虑后,郭小莹毅然决定,把助学金让给更需要的同学。
工商管理系老师得知了郭小莹的这一决定后,反复规劝,但她却异常坚定。她却表示,自己是一个孤儿,从小到大都在党的关怀中成长,现在国家又为她减免了学费,她一直感恩在心。而且现在自己正在打工,完全可以依靠双手,自食其力。她说,班级还有很多比她更贫困,更需要助学金的同学,自己让出助学金,仅仅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郭小莹从小失去了父母温暖的怀抱,但在她身上却看不到一丝阴霾。她稚嫩的脸上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神情,年轻的眼神中透露出无比坚定的信念,“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多么振聋发聩的声音!郭小莹在班级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是祖国养大的,今后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争取回报社会。”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她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信念。
谦让,搭建友谊桥梁
红色的T恤,利落的马尾,记者眼前的这位20岁姑娘显得精神而又谦逊。她是该院工商管理系2011级学生周丽,在学院不久前结束的国家助学金评定中,她也放弃了自己的助学金名额,让给了一位维吾尔族的同学。
这位来自六安市霍邱县的普通女孩,家中并不宽裕。爷爷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母也常年在外地打工。作为工管系学生会的宣传部副部长,周丽的学习工作表现一直为学校和师生所认可。去年,她还被评选为宣传部的“优秀学员”。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她完全有资格获得国家助学金。然而,周丽却有自己的想法。
原来,从上学期开始,周丽有了一位新同桌——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女孩布威麦尔耶母·伊邻。平时,周丽会帮助这位汉语水平不太好的新同桌复习功课,而同桌也会把心里话说给周丽听。渐渐地,两个同岁的女孩子成了好姐妹。周丽说,有一次,自己粗心大意忘记了上课时间,同桌很着急地给她打电话,还提醒自己要带上课本和笔记。
这学期,学校开始评定助学金,班里很多同学都交了申请书。其中也包括周丽和她的同桌。经过班委会和系领导的认真评选,周丽因为品学兼优获得了3000元的高额助学金,而同桌却因落选而心情低落。周丽及时安慰她,还建议她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资助自己的学业。可是眼看好姐妹情绪低落,周丽的心里也不好受。她知道,同桌还有一位正在上大学的哥哥,家庭经济负担更重。思前想后,周丽毅然做出了放弃助学金的决定。
3000元对于周丽这样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相当于她的父母几个月的经济收入。可是,周丽对自己的决定却一点也不后悔。“我同桌的家庭经济负担更重。她家在新疆和田,远离父母亲人,更需要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如果这份助学金能够帮她解决经济困难,让她感受到学校的关心,这比我自己拿到助学金更有意义!”
瞧,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就是她们谦虚礼让的道德品行!同学,你们好样的!
图:周丽(左)和好姐妹伊邻正在认真听课。
(记者 李舒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