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科学发展道路阔步前进--访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8月15日,《人民日报》在5版至12版推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安徽专刊,并在报眼位置刊发报道进行导读。专刊共8个整版37篇文字稿、45幅图片,全面展示了十年来安徽取得的巨大成就,图文并茂,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现将专刊中刊发的对省委书记张宝顺的专访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斌的驻村手记全文转载如下。
过去的10年,是安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10年。
安徽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成就引人瞩目 彰显真理力量
记者:您如何评价安徽的10年发展成就?
张宝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把科学发展引向深入。
2003年以来,全省经济总量由3520亿元增长到15110亿元,年均增长12.7%,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财政收入由347亿元增长到2633亿元,年均增长25.3%;粮食总产达到627亿斤,比2002年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丰收、6年创历史新高;工业化率由31.7%提高到46.2%,城镇化率由30.7%提高到44.8%;固定资产投资由1133亿元增长到12126亿元,年均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32元提高到186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18元提高到6232元。 10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归根结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就,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和强大威力。
纵观10年历程,安徽发展已经跃上崭新平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入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新阶段。
破解双重课题 探索崛起之路
记者: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安徽的省情定位和发展战略有哪些具体特点?
张宝顺:安徽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足、发展不优是最突出的矛盾,面临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紧密结合,立足发展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十一五”时期,我们全面实施“六大战略”;迈进“十二五”,提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去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是全省人民共同意愿的集中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凝聚提振了全省上下谋发展促崛起的精气神,引领带动了1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安徽经济结构层次不高,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亟待提升,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我们坚持破解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双重课题,着力增强经济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安徽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要求,我们紧紧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两大战略平台,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及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涌现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产业和大企业。
我们深入实施“三化同步”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巩固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
按照统筹区域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平稳顺利实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目前皖江城市带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发展速度持续多年高于全省,皖南和大别山区绿色优势不断彰显,多极支撑、共同发力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改革开放 激发活力动力
记者:敢为人先的安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有哪些重大的改革开放举措?
张宝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步子就能迈多大。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开放寻找出路,在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突破,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断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品牌效应加速显现,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02年以来累计到位省外资金2.3万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23亿美元。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出口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市场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22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200多家。改革开放激发了内在活力,释放了强大动力,不断把科学发展推向新水平。
优化政治生态 提升幸福指数
记者:这10年,安徽政通人和的局面是如何实现的?
张宝顺:优化政治生态,着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本领。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强化基层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涌现了沈浩、王坤友、周世友、吴群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积极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2007—2011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21亿元,普惠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
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7%。突出就业优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0多万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圆满完成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09年以来帮助61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开展平安安徽建设,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实实在在的民生工作让全省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记者刘杰、何聪、钱伟)
《把群众放在心上 拜人民为师--金寨驻村手记》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 李斌
6月13日—15日,根据安徽省委开展“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的部署,我来到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金寨县麻埠镇齐云村和响洪甸村。这两个村有817户、3426口人,其中水库移民占1/3;村里耕地少,多为茶园和山林,集合了老区、山区、库区的特点。
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尺子
仲夏,艳阳高照,小山村恬静而祥和。天热家家敞着门,见一老伯坐在门口乘凉,我便先去他家。这是典型的皖西民居,前厅挂着一副中堂,八仙桌、高背椅、四条屏,温馨整洁。王老伯66岁,儿子、孙女在外打工,儿媳持家。齐云村是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他家去年茶叶收入1.4万多元,打工收入4万多元,还有公益林、库区移民、良种等政策性补贴5600多元。老伯乐呵呵地说“生活不错”。
听说来了女领导,街坊邻居七八位妇女围过来瞧新鲜,穿着都挺鲜亮、时尚,她们咯咯笑着告诉我:“都是打工的那口子从大城市捎回的。 ”这些“留守妇女”在家侍奉老人,照顾孩子,还要侍弄茶园、菜园,养鸡鸭鹅,忙里忙外很辛苦。我夸她们能干,又引起笑声一片。多好的山里妹子啊!
离开王老伯家,一路看了村卫生室,又随意走了10多家,除了务农的,有的家庭还搞起茶叶加工,开了小卖部。我了解到,近年来靠着茶叶、蚕桑、毛竹、油桐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外出打工,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借助于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农民纷纷盖起了漂亮的新房。新农合、新农保制度的建立,义务教育免费,各项补贴到位,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所到之处,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深切感到,我们的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尺子。
当晚,我住村民舒秀玲家。她的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丈夫收了茶也去了新疆做建筑工,老父亲68岁,每月领取55元的基本养老金。老人说,现在自己“也能从政府拿钱,不光靠子女们养活了”。舒秀玲女儿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在六安市买了房子,今天正巧抱孩子回娘家探亲。我问她“打算回来吗”,她笑而不语。这也许是新一代农民工的缩影吧。
解决群众力不能及的事情,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驻村当晚,我把10多位村民请来,想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怎么把农家日子过得更好。
响洪甸村老支书李玉德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山区土地金贵,村里耕地只有30亩,这些年群众肩挑车拉垫出点儿耕地,但由于没钱修护坡,水土流失严重。农村饮用水也有问题。村子上游有两座水库,村民们当年为兴修水库付出很多,但现在饮用水还要靠河道渗水。遇到河道干涸,600多户村民有一半以上缺水,要大老远找水挑回家。
齐云村的程兴权说,山区电网供电不稳定,一到炒茶旺季电压就跟不上,耽误活计。家电下乡政策好,家家买了新家电,可供电跟不上,看电视直忽闪。还有村民说,“村村通”只通到行政村,村民组还不通路。山里的毛竹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
村民们感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真的力不能及,希望政府帮助解决。
送乡亲们出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们朴实的一席话告诉我们:政府要着力去做那些群众急需而又力不能及的事情,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惦着昨晚的事,天亮早起,我一直走到村里不通路的地方,现场查看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当天的扶贫开发座谈会上,集中就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乡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逐一研究,并由点及面,切实帮助老区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加快建设美好乡村。这既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
尊重和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
在走访茶农和养蚕户时,他们普遍反映,最担心销路不稳、价格忽高忽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特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水平。调研中我了解到,当地一些企业已走在了前列。
龙华集团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竹材深加工企业,近年来通过创新企业发展、参与扶贫互助协会等方式,累计解决了16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让毛竹变成了山区群众的“绿色银行”。一笑堂茶业公司是当地引进的龙头企业,专门从事六安瓜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正致力于打造六安瓜片名茶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生活好转,老区群众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在响洪甸村中心幼儿园,孩子们欢快活泼地又唱又跳,与城里孩子没什么区别。园长说,幼儿园采取民办公助形式,硬件设施是政府提供的,交给她负责管理运营。园里招聘了几位专业幼教,办学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收费合理,村民都愿意把孩子送来。县里也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推行涉农补助资金“一卡通”发放和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改革。
历史反复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群众放心上,多向群众请教,多听群众意见,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才能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两天多的驻村走访,使我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大别山区的扶贫开发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让淳朴善良的老区人民日子过得更好,我们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