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是安徽。
“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指标靠后,总体上还属欠发达省份”,这也是安徽。
地处中部的安徽从来不甘居中游。无论是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小岗村,还是领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奇瑞”,安徽人从来不缺乏改革的勇气,也不缺乏创新的智慧。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安徽也在奋力探索自己的崛起之路:开发皖江城市带、主动融入长三角……随着一系列立足省情的发展战略的推进,安徽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0年间,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5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10亿元,年均增长12.7%;10年间,新增1.26万户工业企业,工业化率由2002年的31.7%上升到2011年的46.2%。安徽崛起的基础更加坚实,步伐更加稳健。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
目标既定,安徽坚定前行。
永恒动力在创新
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安徽留下了闪光的印迹: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中国改革大潮的先河;率先试点农村税费改革,催生了免除农业税这一千古变革;2004年,安徽率先开始推行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等重点任务。
“改革创新是安徽崛起之魂、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安徽的重要名片、显著特色。”安徽省省长李斌说。
一项项改革在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本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
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傻子瓜子”曾是芜湖的一张耀眼名片;现今,芜湖最亮的“名片”换成了奇瑞汽车,一脉相承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说,“勇于创新让奇瑞从无到有,并在群雄争霸的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惟有创新,才能跨越,亦步亦趋,永远落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凝聚共识。2008年10月,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推进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到芜湖、蚌埠区域,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自主创新。2009年12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
“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3年多来,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64.4%,达到79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达到21.8%,带动万元GDP能耗降低了5.1%。
破解“三个不平衡、四个比较低”
是什么制约着安徽的发展?安徽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主要是“三个不平衡、四个比较低”,即,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重比较低。
“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长江、淮河),唱响黄(山)梅(煤)戏”。从2003年起,安徽实施“861”行动计划,建设加工制造业、能源、高新技术、优质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八大产业基地,构筑防洪保安、通达、信用、人才等六大基础工程。其落脚点就是破解“三个不平衡、四个比较低”难题,核心任务是锻造安徽工业化“脊梁”和区域经济发展“脊梁”,引领安徽崛起。
一个个区域发展战略先后在安徽“落地生根”,挺起区域经济发展“脊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合肥经济圈,规划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出台政策支持沿淮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安徽还先后在淮北、淮南、铜陵、芜湖、马鞍山、合肥设立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城乡一体建设路径。
2011年,安徽顺利实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为省会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做强合肥经济圈,芜湖和马鞍山实现跨江联动发展创造条件。安徽还积极推动皖江崛起和皖北振兴互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与皖北阜阳、亳州、宿州市结对合作,启动了三个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和5个县级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撬动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程。“在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同时,阜阳强力实施工业突破行动,近5年来,工业化率提升10个百分点。”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介绍。
研究本地特色优势、环境保护与开发开放的关系,安徽各地纷纷实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驱动,打造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寻求最优最美发展路径。“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文明淮北、皖北江南”、“五彩淮南”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唱响。黄山市大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等十大工程,致力将黄山建设成休闲养生、摄影演艺、乡村旅游、户外运动、商贸物流五大基地。六安市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矿产资源金色、农副产品白色、自然山水绿色、历史悠久古色的“五色”优势,发展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钢铁及其制品、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与生态相适宜的产业体系。
社会保障全覆盖,公共服务更均等
过去一到夏季,沿淮人民主要在防汛抗旱。“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在中央支持下,安徽境内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2007年,治淮工程防洪减灾直接效益368亿元,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2003年减少73.3亿元,出现了堤防险情、洪涝灾害面积、行洪区转移人数、上堤抢险军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五个明显减少”。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由2002年的1133.3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2126.3亿元。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防洪保安、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至2011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4.95万公里,高速公路“市市通”,99.98%的行政村“村村通”公路。
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全省各地纷纷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边界……一个个平安的细胞构建起了平安安徽的肌体,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统计显示,群众对社会、工作、居住、出行等感觉安全,认同度高达94.5%。
“扩大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10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0多万人。”安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10年来,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增长13.3%和12.7%。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财政民生支出1400多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9%,重点实施的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造等33项民生工程累计拨付资金407.1亿元。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安徽不断扩大民生工程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涵盖生活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5年来财政累计投入132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民生工程的推动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
《 人民日报 》( 2012年08月15日 05 版) 记者 刘 杰 何 聪 钱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