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3月7日北京讯 3月7日上午,北京职工之家B座三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安徽代表团举行开放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吸引了72家境内外媒体、95名记者聚焦安徽。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商报、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文汇报、大公报记者就文化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如何实现“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皖港合作和大别山生态保护等热点话题进行提问。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李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孙志刚等全国人大代表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公共文化投入纳入民生工程
人民日报:安徽省近年来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很大进展,2012年被定为文化体制改革巩固拓展年,今年安徽省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拓展内容。
张宝顺:安徽省今年将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通过制定文化强省政策的规划,包括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重点领域改革,主要是转制企业的进一步改制和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建设上进一步改革。将公共文化的投入纳入民生保障的范围,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更多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倾斜。并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
“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迈进
香港商报:“十二五”期间,安徽将如何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步伐?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促进“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迈进?
李斌: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把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搞好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动自主创新项目、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同时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
增强基层医院对老百姓的吸引力
新华社:被称为“安徽模式”的医改工作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如何解决当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冷清的问题。
孙志刚:下一步将通过“三重点一配套”来深化医改工作,“三重点”指的是通过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继续巩固和扩大医保覆盖面,不断提高政府对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看病报销比例,推进即时结算,跨区域报销;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和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配套”是指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化,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同时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希望小病能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要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增强对老百姓看病的吸引力。(本网北京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