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江淮大地的雷锋赞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江淮大地的雷锋赞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3/5 9:38:2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写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
 

  有一个名字,写在春天里,铭刻在江淮儿女心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有一种精神,像不熄火炬,在江淮大地绽放光芒,穿越时空,照亮征程。

  雷锋精神,集传统美德、时代风采、党的先进本色为一体的“精神样本”,滋养着无数人的心灵,成为这片土地上耀眼的人生灯塔和崇高的精神坐标。

  江淮大地,好人辈出,一个个雷锋式英雄模范不断涌现,凝聚起振奋人心的道德力量

  沈浩,新时期弘扬雷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楷模。作为一名省直机关选派干部,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里,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为了挽留“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小岗村民曾三次按下鲜红的手印。

  王坤友,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三次临危受命,让三个村庄脱胎换骨。他扎根农村40多年,即便身患重病仍不辞辛劳地勤奋工作,被群众称为“永不松套的老黄牛”。

  “中国好人”,就是新时期雷锋。“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开展4年来,我省488人入选,占全国上榜总人数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区市榜首,他们接过雷锋的“接力棒”,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

  做雷锋那样的人!多年来,雷锋精神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

  上世纪90年代,李子明成为家喻户晓的雷锋式劳模。他10多年如一日,手机24小时开机接听报修电话,哪怕是凌晨时分。他对工作有一股“钻”劲,秉承刻苦钻研“钉子”精神,靠着勤跑、勤看、勤记,对市区190多公里管网闸阀的位置、分布、走向做到了了如指掌,被人称为淮北供水的“活地图”。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凡人善举,总能带给人们撼动心灵的感动。他们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我要在公交车上站到退休”的答朝荣,是阜阳市公交总公司乘务员。她立足平凡岗位,让工作服务的车厢处处洋溢着和煦的春风,荡漾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公交车上的“李素丽”。

  “当‘睁眼瞎’的滋味不好受。 ”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李玉兰,以推己及人的朴素情感,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的钱,资助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穷孩子。不能让自己的遗憾发生在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身上,这是这位“平民慈善家”的朴素想法。

  “独臂英雄”丁晓兵说,“只有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事业中去,我们才活得有意义,这也是作为一名军人的最大幸福。 ”

  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从不曾离开。雷锋精神,给社会带来力量,给世人带来感动。感动背后,传递的是公众一直尊崇和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历经几代人的创造与传承,雷锋精神已深深融入到江淮儿女的文化基因中,凝结成人间的大爱,焕发蓬勃向上的力量,与时空永在。

  让身边的“雷锋”闪光,让凡人的善举有好报,多维度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厚了好人辈出的一方“沃土”

  江淮大地缘何“雷锋”涌现、好人荟萃?“一方面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江淮儿女的精神血液和道德肌体,另一方面,得力于我省新时期多维度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如是概括。

  树楷模,扬新风,持之以恒发掘身边典型。 1995年以来,我省开展月评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活动,每月推选身边的先进典型,共有1990件好人好事入选。一位位雷锋式好人,像明灯,用自己的言行,阐释着善和美;一个个动人故事,似火种,在美好安徽建设中播撒着光和热。

  践行不曾止步,传承从未间断。 “中国好人榜”入选好人座谈、“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道德模范基层巡讲”、“道德模范故事汇”……一场场报告会,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一次次巡讲,传承着新时期雷锋精神。

  建立健全机制,关爱始终如一。 “好人有好报”既是中华道德文化对好人善举的良好祝愿,也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实际行动。成立“关爱好人基金会”、出台“帮扶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正是在江淮大地这片“良田沃土”上,全省劲吹学习雷锋争当好人的东风,共同孕育出“灿烂百花”。

  把“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编创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戏剧、话剧等,让更多的群众熟知、崇尚道德模范。大鼓《义薄云天胡文传》用地方戏曲歌颂家乡英雄,催人泪下;刘琼《带着前夫出嫁》的故事娓娓道来,千人礼堂寂静无声;情景短剧《让未来记住红旗的来历》,观众无不被“红色经典宣传员”何志城的精诚所打动;《为了27年的承诺》,从南国战场的生死盟约讲到27年对烈士双亲不离不弃的守护,生动诠释了老兵方海鹰的忠信大义。

  雷锋精神照亮江淮天空,身边好人传承道德醇香。正是有了这种道德精神的温润,安徽崛起更加气势磅礴,社会发展更显人性光辉。

  直面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坚守人间真情与道德坐标,恒久不变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前行

  雷锋,以平凡的人生实践,矗立起人生选择的价值坐标;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召唤着人们的心灵。

  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大潮拍岸,人们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人只顾低头匆匆行路,无暇检视自我的内心,放任心灵日渐荒芜。某些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让一些人对人间真情和社会道德产生疑虑。

  老人倒在地上,扶还是不扶?这个简单的选择题,曾让一些人纠结难断。人们担心做了好事一不小心反被“讹”了,所以学雷锋也要“掂量掂量”。

  合肥火车站广场,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幕:看到提包抱孩满头大汗的阿姨,一群年轻的志愿者走上前去帮助,却遭到谢绝。缺乏信任感,害怕上当,人们选择处处提防、宁愿将好心拒之门外。

  类似看似荒唐事件的一再上演,让人唏嘘感叹。人们从心底发问:难道雷锋离我们远去了?难道雷锋精神过时了?

  回答是响亮的否定。雷锋精神的火炬永远明亮,对雷锋的呼唤从未停止,践行雷锋精神的脚步从未停止。崛起中的安徽,不断书写着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奇。

  干了一辈子农学教师,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共产党员胡承霖退休了。但是,他心中对麦田、对农民的牵挂放不下。如今,80多岁的他仍带着小铲子、电话簿、水杯“三件宝”,奔走在田间地头,做农民的“丰收使者”,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无私奉献,义举大爱,折射出人性光辉。无数人依然像雷锋那样,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救助他人。胡文传,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他人子女与自己亲生儿子同时落水遇险的生死关头,他义无反顾地先救起邻家4个小孩,而未能救起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女儿因病夭折时,他强忍悲痛将孩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帮助他人重见光明。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无数人在像雷锋那样,拼搏进取、敬业精业。长丰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仇多馥,勤勉尽职,忠于职守,不幸牺牲在追逃的路上,用生命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敬业奉献之歌。

  “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数人像雷锋那样,从点滴做起,做践行道德、奉献爱心的主角。用满手老茧换来的辛苦钱,阜阳“洗脚妹”刘丽舍不得去买件时髦的衣裳,而是悉数拿出捐资助学,让上百个穷孩子延续他们的读书梦。

  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岁月带走多少沧桑。抛却犹疑,怀着理想,在伟大精神的感召下,坚守心底恒久不变的道德信念,每个人都争做新时期“雷锋传人”,社会就会更加美丽。

  新的历史时期,薪火相传,雷锋精神注入新内涵、呈现新形式,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雷锋从未远去,人们始终在追随雷锋前行。不同时代的人们,总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雷锋精神,丰富学雷锋的内容和形式,深化雷锋精神的内涵。

  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有力抓手,成为学雷锋的常态化举措。如今,全省有160万青年志愿者、义工,长期坚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凝聚人们向善之心,推动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入。

  3月1日,省律师行业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学雷锋活动。以“学雷锋—律师在您身边”为主题开展服务月活动,全省5200多名职业律师正走进学校、企业、监狱和困难群众家中,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受助者在物质和精神上获益,志愿者本身也是受教育群体。 ”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开展志愿服务,对于深化学雷锋、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十分有益。

  学雷锋,“人人可为,处处可做”,正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动。

  网络搭建了新的平台。阜阳农村一位身患疾病的小男孩,急需A型血小板方能延续生命。危急之际,网络上爱心如潮涌动。一群素不相识的网友挺身而出,通过微博相互转告,排班轮流为小男孩捐献血小板,书写一段动人的爱心接力传奇。

  正是无数这样的“网上雷锋”,通过网上网下的相互衔接,让爱心在更大范围内延展,绽放出新时代雷锋精神之花。网络在为弘扬雷锋精神提供宣传阵地的同时,更创造出全新的学雷锋渠道,让雷锋精神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3月3日,由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承办的“安徽好人网”正式开通,标志着安徽有了弘扬民族美德、践行雷锋精神、宣传好人好事的“网络阵地”,成为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倡导做好人好事的重要窗口。

  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全省深入推进。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同样是雷锋精神的生动写照。全省广大党员广泛开展了“五学五比五落实”实践活动,立足基层服务人民群众,奋发有为推进科学发展。

  不管时光如何流转,雷锋精神吸纳着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对于我们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在不断丰富完善、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焕发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烛照我们前行的步伐。

(来源:中安在线 记者黄永礼 张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