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被誉为“皖版苏州工业园”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与滁州市政府将联手在滁州复制一个苏州工业园,计划用5到8年时间将其建成为安徽顶级、两省示范、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重点打造占地36平方公里的高科技产业园、现代服务园、文化创意园三大产业园。
“要继续强化皖江示范区品牌推介,完善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大力招商,引资选资,积极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两年的建设实践证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仅有利于安徽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探索产业承接新途径,也有利于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发展空间,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示范区声名鹊起
共建园区成产业转移新途径
产业东来,结构向好。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示范区”成为安徽向外递出的最亮丽名片,示范区的品牌价值开始显现。据统计,2011年1至10月,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25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个,投资总额25.7亿美元。
郎溪县短短两年时间集聚了近600家无锡企业,形成了一个以压力容器等产业为主的“无锡工业园”,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900亿元。“过去在招商引资时,许多企业说你们没有产业链,我们生存不下去。”郎溪县招商局副局长祝栋回忆,通过共建园区模式,更多的江浙企业涌入郎溪。
从招企业到招园区,企业结伴而来,产业集群转移。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合肥创新创业园”,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共建“宣城市玉环机电工业园”,和苏商投资集团共建“六安光电科技产业园”,与安康澳门国际旅游投资集团、上海中泰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铜陵“皖江国际建材物流贸易园”……目前,示范区在建、签约、洽谈的各类合作共建园区84个,占地约44万亩,总投资2600亿元以上。
“皖江示范区内工业投资结构渐趋优化,产业升级态势向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介绍,示范区内汽车、装备、非金属材料、家电、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投资增幅明显加快,约占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55%,高出2009年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1.64%,下降至39.59%,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瞄准“绿色”不放松
高标准高起点高端承接
2011年6月,福建某公司拟投资15亿元在合肥新站区建设一个无机纤维项目,合肥市环保局经过预审并深入到福建总公司考察,认为该项目不仅能耗、水耗较高,而且存在大量的废气和残渣排放,果断予以否决。2011年,新站区共拒绝各类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12个,取缔关停违法排污企业14个。宣城市还特地提出要做到“四个不选”,即: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不选,高耗能的项目不选,资源浪费大的项目不选,低效益的项目不选。
安徽省决策层要求,皖江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产业承接“四个一律不批”,坚决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以产业转移名义进入示范区: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环境污染严重,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
两年来,安徽对皖江区域的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规划布局,严把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单位能耗高的工业项目转入,陆续否决污染、环境风险高的项目100多个,涉及投资300多亿元。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技术升级创新的过程。“环保措施、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工艺与刚投产的上海焦化1号工程和开工建设的4号工程基本相同,部分工艺甚至更加先进。”目前一期基本建成的华谊无为煤基多联产基地项目,将建成国家级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如今,示范区内县区级省级园区入园投资强度由每亩80万元提高到了120万元,市管省级开发区投资强度由每亩100万元提高到120万元。工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果评价率达99.24%,工业项目土地闲置面积处置率达95%,示范区投资强度提高的工业园区占全省86%以上。
城镇化与工业化齐头并进
双轮驱动“皖江龙”展翼腾飞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构建以合肥、芜湖为核心,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6个沿江城市为轴线,以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城镇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
合肥、芜湖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2011年,通过撤并,合肥面积扩大了40%,人口与GDP也与南京、武汉比肩。合肥城市圈内的六安市,专门规划成立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一个重要功能定位是“合肥六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江北的无为县等并入芜湖,推动芜湖跨江联动发展,推进芜湖马鞍山、芜湖宣城一体化,将芜湖全力打造成省域次中心城市,建设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融入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示范区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着力推进城镇化,驱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实现同频共振。位于铜陵和池州中间的江南产业集中区着力推进与两市的一体化建设。“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地,更是滨江新城区。”担负完善皖江城镇布局使命的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全力推进产业招商,短短两年已有63户企业登记落户,注册资本30亿元,圣来光电、冶金导卫装备等1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70多亿元。
定位合肥与南京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的滁州市,如今“大滁城”建设如火如荼,在拓展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同时,科学布局优势产业,与上海、南京等地合作共建的26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或建成使用。通过打造家电信息、硅(玻璃)、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全市已形成滁州、来安、全椒的大滁城中心城市群和家电信息产业基地,定远、凤阳、明光的资源精深加工区和天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三大区域经济板块。
(来源:人民日报 刘杰 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