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新华时评:究竟谁来监管“地沟油”?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新华时评:究竟谁来监管“地沟油”?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9/14 7:51: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华网杭州9月13日电(记者方列)公安机关近期破获的特大“地沟油”案件,揭开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黑色产业链,案件令人惊心,暴露出来的食用油监管机制的种种问题则令人揪心。

    地沟油问题被揭露出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此出台《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但通过破获的案件人们惊讶地发现,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披着正规工厂的外衣,并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销售渠道更具隐蔽性,足见地沟油黑色经济链正越来越猖獗。

    “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产业升级”,反衬出监管机制和措施的缺失。在警方侦破的这起“地沟油”案件中,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都没有看到监管部门的身影。这样的监管缺失,加大了社会关于食用油安全的忧虑。

    “地沟油”猖獗暴露出属地监管的弊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按属地监管,跨地区监管在不少地方基本变成谁都不管。一旦“地沟油”产业链把不同环节放到不同区域,如从四川、浙江等地收购粗炼油,到山东等地进行深加工,销售到河南等地,“自扫门前雪”的监管就失去作用。

    打击“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杜绝“地沟油”毒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公安机关近来破获这次特大案件足以表明,不管调查难度多大,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多强,只要顺应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呼声,找准工作努力方向,打击“地沟油”犯罪总会找到好办法。

    建立一个各部门共管的网络,显得相当迫切。各职能部门如能资源共享,群策群力,对涉嫌制售“地沟油”的线索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同时充分调动社会群众积极性,设立专门的举报投诉平台,方便群众提供线索,打击地沟油的行动必将取得更为突出的效果。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