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习近平: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习近平: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8/23 8:09:1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习近平在四川调研时强调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

    新华网成都8月22日电(记者刘欣欣、李亚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跨越。

    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冒着酷热,深入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的农村、企业、社区和科研机构,调研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和党的建设情况。

    三年前,习近平曾专程到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灾人员。这次他一下飞机,首先驱车前往当时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沿途看到一座座崭新的城镇和村落,看到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习近平十分欣慰。在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这个震后新建的羌族村寨,习近平同村民和旅游观光者亲切交谈,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仔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关切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勉励大家坚持艰苦奋斗,依靠自己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在北川县新县城,习近平深入禹龙社区和居民家中了解灾后重建、社区建设和居民安置情况。看到在地震废墟上新建的县城街道井井有条,群众安居乐业,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他非常高兴。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当了解到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东汽灾后迅速恢复和崛起,生产能力超过震前水平,习近平对他们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克难攻坚的大无畏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指出,灾区发生的巨变,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伟大民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调研中,习近平很关注企业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情况。在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创业中心,他仔细听取开发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之后来到汉能新能源产业园区,察看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生产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设计研发人员亲切交流。他叮嘱当地同志,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政府推动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促进重点技术、关键技术、战略技术的研发与推动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习近平在考察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双流县三星镇南新村时,充分肯定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强调要继续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成都市青羊区康庄社区党委近年来积极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取得良好效果。习近平来到这个社区进行考察,对他们的探索表示赞许。他强调,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到一线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成都市高新供电局,习近平详细了解企业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高度评价该局“共产党员服务队”十年如一日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勉励他们始终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立足岗位、奉献社会。

    考察结束前,习近平主持召开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对四川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今年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之年。做好换届工作,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人用人。要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全面考察干部的德,注重选用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敢抓善管的干部。考察干部的才,要注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防止简单地把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真正把那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上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