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9 17:25: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这一判断。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得出了这一结论。

  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历史方位,为我们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方略步骤提供了客观依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增强机遇期意识。

  所谓机遇期意识,就是对机遇期的理解、认识和把握。具体说来,就是要弄清楚机遇期是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应当如何把握,从而为抓住和用好机遇期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对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分析。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偶然来的,而是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从国际看,冷战结束以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形势总体稳定。从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外部环境有利,内部条件具备,重要战略机遇期便“应运而生”。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的形成有外因更有内因,包含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关系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契机。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机遇与困难都是常有的,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机遇,但其数量、性质却可能很不一样,有时机遇会多一些,有时则会少一些;有的机遇是一般性的,有的则是特殊性的。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出现大量机遇,就构成了机遇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的机遇期,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而,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系我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增强机遇期意识,就是要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创新思路,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倍加珍惜。机遇珍贵如金,不能等闲视之。重要战略机遇期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国近代以来错失发展机遇的教训,必须深刻记取。应当看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天下并不太平。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的局部冲突,就是例证。我们一定要始终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紧紧抓住。机遇稍纵即逝,不能轻慢对之。重要战略机遇期带有“普惠性”,会给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乃至每一个人带来机遇。只有大家都重视抓机遇,我们才能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带来的机遇并不是均衡性的,所以要抢抓、敢抓、善抓。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抓机遇的能力。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因此,应创造条件抓机遇,不能守株待兔;应雷厉风行抓机遇,不能犹豫不决。

  努力用好。机遇蕴涵挑战,不能敷衍待之。重要战略机遇期绵延20年,其中有一个战略布局和战略展开的问题。这就需要树立战略眼光,进行战略谋划。如果说抢抓机遇是起点,那么,用好机遇就是过程,推进发展才是目的。推进发展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以对人民、对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好每一个机遇,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效,才算真正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