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温家宝直面上访民众的政治示范效应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温家宝直面上访民众的政治示范效应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1/27 16:18:1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核心提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4日下午前往国家信访局,与来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就政府工作听取意见。温家宝强调,要通过领导干部接访、信访积案化解、体制机制创新,真正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群众的情绪疏导好,把群众的意愿反映好。专家表示,温家宝这种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的举动为地方官员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让政府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温家宝总理到国家信访局就政府工作听取来访群众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4日下午前往国家信访局,与来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就政府工作听取意见。

这是共和国总理首次与来京上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温家宝强调,要拓宽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负责任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勇于面对群众的批评,政府工作才能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全文

专家解读温家宝直面上访民众:具政治示范效应

中国知名专家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时均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对上访行为过度敏感,但温家宝作为国务院总理,与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这种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的举动是个极大的突破,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为百姓做实事、排难解忧正作出巨大努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中国领导人亲民、踏实的作风,为地方官员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总理与上访群众面对面告诉各级官员什么?

共和国总理接访,传递的是领导干部都要重视群众信访工作的强烈意识和要求。共和国总理接访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个人行为,他的榜样示范作用是重大的。总理在日理万机中给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那么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自然会知道怎么做。总理接访也传递出各级政府都要带着责任和感情重视群众信访的要求。到北京上访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信访通过基层得到了反映,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也能够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

总理都说“多听批评意见,才能不断进步”

1月21日至22日,温家宝走出中南海,来到河南省鹤壁市、安阳市的一些社区和农村,走村入户,与群众座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在调研中,温总理一再要求大家多讲政府工作的不足,多提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他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是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的。只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才能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只有多听批评性意见,才能不断进步,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

警惕面对群众诉求的“制度休眠”

一些矛盾冲突的累积强化,不是因为制度本身的缺失,而是源于“制度休眠”。制度供给不够固然会引发问题,但“制度迟钝”、“制度休眠”同样无助于问题解决。事实上,在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矛盾冲突方面,已有不少渠道: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遗憾的是,就在温总理回应群众诉求时,深圳市却爆出了“19名人大代表零建议”的尴尬新闻。

扫除面对群众诉求的不当思维

直面新时期群众工作新挑战

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干部“用心”更需要制度保障

温家宝总理为啥让上访群众“不要拘束”?

总理在多个场合一再要求,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而这个“条件”,说到底就是有一个不受拘束的说话环境。只有提意见、建议、诉求的渠道顺畅,不受压制和阻塞,群众有地方说话、没有顾虑地行使表达权、监督权,批评、监督政府才不至于流为空谈,才能更有力地彰显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从总理接访,聆听政治文明的脚步声

在今天,人们普遍倾向于把政治的本质定义为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安排方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倾听。而作为一个执政者,要实现政治文明,要让民众的权益得到保障,就必须让各类行政程序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一切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执政者必须要学会倾听、敢于倾听、善于倾听。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