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田追踪,天暖菜贱。平圩镇刘余村800亩乌白菜苦等买主——黄心乌基地今冬不差菜
淮北大堤西侧,冬阳倾洒在潘集区平圩镇连绵的菜地里。一畦又一畦黄心乌,格外扎眼。用刘余村菜农刘多根的土话说:“天气暖,今年的菜长得真乐!”
似乎能听出来,这里的方言“乐”字,大约指菜长得太好。一眼就能看出来,菜棵大又沉,棵棵都超过半公斤重。但是,种菜人刘多根却乐不起来。12月20日,挨晌午时,正在拖拉机车斗边码菜的他苦笑着说:“这么好的菜,到龙湖菜市场去批发,一毛五1斤,有时都兑不掉啊!”
紧挨淮河边的刘余村,是远近闻名的黄心乌基地,种菜的历史十分悠久。今年,基地面积扩种为800亩,预计乌白菜总产量达到3200吨。全村六成农户种植成片的乌白菜。种六七亩的大户,也有好几家。
天暖、菜贱、人急。12月中旬。黄心乌市场零售价最低是1块钱3斤。“忙冬”的刘余人,一见着记者就说:“你们报纸帮黄心乌呼吁一下,俺们盼着买主多多来啊!”
这车菜码得又高又实,足有千把斤。车前车后忙着的刘多根说:“赶上高峰时,人民路批发市场聚集了五六十辆车黄心乌,全是这个郢子的。”
“今年的乌白菜,怎么这样多?”记者不解地问道。
“天太好了,菜也长得好。年年都不如今年。一亩地,长得好的能收万把斤。俺这块地,亩产能达到七八千斤呢!”他一连气接着说:“去年黄心乌总价还是七八毛,最高时还卖到块把了。”
“菜多了,你为啥又犯难呢?”
“怎么能不愁?主要是,菜往外走不掉啊!卖不掉,就不想卖了。”44岁的他,苦闷地说:“今天下午1点钟进城,如果下午卖不掉,晚上就在那过夜了”。
“卖菜难,对你们菜农有多大影响?”
“菜价这么低,种菜就等于赊本。来回跑一趟,油钱还要一二十元。种这两亩菜,耽搁了三个月。像我这样如果出外打工。最少百十元一天。”这番对话,真值得我们思忖再三。
聊起天暖菜贱,刘余村党支部书记刘多安看得更清醒:“这对我们是个冲击。什么事都有利有弊嘛!”
抵御乌白菜市场的风险,刘余人一直在摸索着分散风险。
刘书记将记者引到地中央,一一指点,细细解释:“这叫‘黄心乌’,菜心金黄,9月底最早上市,一直挨到第二年三四月。你看看,这是‘黑老乌’,叶片厚实,受冻抗雪,过年前后上市。最后就是‘三月黄’,不好起苔,上市期又向后延长了。”
找市场,刘余人一直在找市场。市场,越大越好。今年,刘余黄心乌往合肥奔,往南京奔。最远的要数14号这一回,朝乌鲁木齐走的货,大车拉了满满一车黄心乌。
天气冷暖,风雪变幻,市场无情。今冬黄心乌市场,打出的问号仍将延续。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