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治淮60年:“水口袋”正在成为“米粮仓”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治淮60年:“水口袋”正在成为“米粮仓”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10/25 9:20: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华网合肥10月24日电(记者 蔡敏、杨玉华)记者从23日召开的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悉,经过60年的淮河治理,如今淮河的年供水能力已达823亿立方米,年均灌溉面积增加到1亿亩。通过防洪除涝灌等治理工程累计增粮超过6000亿公斤。淮河流域正在从昔日的水患频发的“水口袋”日益转变成为“米粮仓”。

    据了解,新中国治淮60年,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流域防洪保安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此外,流域初步建成蓄、引、提、调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设计年供水能力达到823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建成了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设计灌溉面积达1.7亿亩,年均灌溉面积从1500万亩增加到1亿亩。粮食产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大幅增加。其中,防洪工程累计减淹面积48337万亩;流域除涝和灌溉累计增加粮食达到6341亿公斤。

    据了解,根据新一轮治淮精神,淮河流域各省份在治淮骨干工程陆续完工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始实施新一轮以淮河通畅和粮食增产为主要任务的治淮战役。淮河流域的安徽省就提出今年将推进以治淮新三项工程即行蓄洪区调整、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为主要内容、以解决沿淮淮北群众安居与发展为目标的新一轮治淮工作。其中以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治淮新工程将着力提升淮河流域平原低洼地的防涝抗灾能力,促进淮河流域的粮食生产能力。

    安徽省水利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淮河“两头翘中间洼”,以安徽省为主的2600多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生产即会明显减产。实施平原低洼地治理后,将把沿淮淮北洼地除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把沿淮大面积洼地由“水口袋”变成“米粮仓”。

    水利和农业专家的调研和测算,如果国家和沿淮省市的相关治理工程全部启动,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以淮河低洼地治理为重点的新一轮治淮工程将可实现年平均减淹耕地400万亩,改善耕地2200万亩,年平均增产粮食50亿公斤的目标。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