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几位淮南籍“小白菜”的世博会成长历程
他们有着稚嫩的面庞;他们爱笑敢哭;他们有着成熟的行动、理性的思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或许曾在烈日下为你指路的人就是他,或许那个为你保驾护航的人就是他……他们来自淮南,他们都是90后,他们都已经踏入象牙塔,现在的他们正为上海世博会服务……
关键词一:历练成长
人物:郑镒函
出生年月:1990年10月
爱好:竹笛
现就读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世博会服务内容:残障人士服务志愿者
打开镒函的空间,满满4篇记录世博会期间志愿者工作的“小白菜周记”让记者眼前一亮,也让记者对“小白菜”这个词万般好奇,上网查询,才知道原来“小白菜”是人们对上海世博会中一批80、90后志愿者的昵称,他们接受了严格的上网培训,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之所以称他们为“小白菜”是因为他们都穿着绿白相间的志愿者服装。镒函在沪求学期间幸运的加入了“小白菜”的大军,成为了世博会园区内的一名志愿者。
16天,9个人,1个地方,40万游客,这是镒函此次志愿者之行的全部,而她的心情也从工作最初的激动、新鲜转变到最后的责任、感动。她依稀记得,自己第一天工作时为疑惑的大叔解答西班牙馆创意时的窘境;第一次为路人指路时的生涩;第一次被小朋友称作阿姨时的郁闷;第一次更换工作岗位时的激动……世博园7号广场是她工作的地方,在那里她发生了太多的第一次,唯一不变的是,在那里,郑镒函和其他几位“小白菜”始终坚守岗位,耐心的为来自各地的游客指路,而这单一重复背后的苦乐只有她自己知晓:“每次晚上从园区回到学校,我都已经是疲惫不堪,恨不得倒在床上就睡着。有时候会抱怨真的很累,会被十几个人同时围住,会将一个同样的问题回答百遍以上,会受到脾气不太好的游客的粗鲁对待,但是我真的很享受这个工作,享受游客们依赖且相信我的感觉。”
或许是上天眷顾这个来自淮南的可爱女孩,就在郑镒函当志愿者的最后一天下午,一位老人突然向她深深鞠了一躬,镒函还没有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老人说了一句:“同学,辛苦了!”之后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位老人家是世博局局长,当日特来关心忙碌的志愿者。
日子过得太快,转眼间,“小白菜”就要告别那一抹绿色了,离别前的最后一周,郑镒函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已经习惯了别人向我走来我就微笑说,‘你好’,已经习惯了指路时伸出整只手而不是手指,已经习惯了流利地说‘不用谢’,已经习惯了一进世博园区就快步行走,已经习惯了当一名志愿者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人”,简单的文字背后是一颗“小白菜”成长的过程。而记者想,倘若没有这番历练,现在的郑镒函可能还是那个在象牙塔里单纯的孩子,但是如今的她,却已然能够理解“责任”一词的含义。
关键词二:坚持、坚韧
人物:申琪
出生年月:1990年1月
爱好:礼仪文化、播音主持、茶艺表演、舞蹈、葫芦丝
现就读学校:浙江传媒学院
世博会服务内容:上海世博会礼仪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西汉一首《佳人曲》道出了几许倾城之韵,而在我们江淮的土地上也有一位佳人正在用她的独特气质服务于世博的礼仪工作。但是想要做好世博会的礼仪工作远远不是只有天生丽质那么简单,申琪,这位90后淮南女孩,用她的气质和汗水让世博会的礼仪工作绽放光彩。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努力,因为努力所以美丽”,与一般服务于世博礼仪工作的志愿者不同,申琪在校所学习的就是公关礼仪专业,对于她来说,礼仪并非简单的两个字那么容易,为了让那种气质由内而外的绽放,在大学期间,她就十分努力,并且已经拿到“高级礼仪讲师”的证书,看到她的第一眼,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清澈”,举止优雅,大方得体,这就是我们淮南的女孩子。
说到世博会,申琪感到最难熬的应该就是在礼仪培训基地接受培训的日子。最初的她还不能适应那些严格的要求,“早饭5分钟,午饭10分钟,早上一点咸菜、一个包子、一碗白米稀饭,没吃饱只能再盛一碗稀饭”,对于这样严苛的考验,最开始的她还不能适应,但是没曾料想最困难的考验还在后面:培训第四天,上午紧贴着墙站到11点多,下午咬着筷子练习微笑站到6点,即将下课时不断有人犯晕、甚至晕倒。培训第六天,、穿着高跟鞋练习举牌,开幕式的走场牌的扶手是一根重达5.4斤的铁杆,最讨厌提重物的她还是强迫自己坚持了下来,有时候困难和坚持是转瞬间的事情,那些苦和痛在她喜爱的事业面前就显得一文不值。
2010年5月,持续两个月的礼仪培训之后,申琪终于真正成为了一名上海世博会的礼仪小姐,并作为上海世博会礼仪、团中央旗手参加旗林升旗仪式,开园仪式,开幕式。虽然服务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在世博会培训工作的这段时间,她也有了更多与同龄人不同的人生感受:“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虽然会有烦心事、有压力、有困难,但这都不会阻碍我的幸福。我有那么爱我的人,还有我那么爱的人,自己就像一个小公主一样拥有好多好多,我在走向幸福的路上,并且已经从起点出发……”
关键词三:认同、责任
人物:张国龙
出生年月:1990年9月
爱好:运动
现就读学校: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世博会服务内容:支援浦东特警一支队世博安保工作
采访张国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忙碌的安保工作需要随时待命,采访只能安排在他每天工作之后,这就意味着记者必须残忍的剥夺他晚上的休息时间,深夜12点,初次交流完毕,说完再见,不知该如何提笔,他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用他的话说经历的那些瞬间包含着一种认同感,而“这种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8月1日之前,张国龙还是个对警察职业有着本能认同感的大孩子,但那之后,世博的亲身经历让他担负了一种责任,让他把对警察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化为了最实际的动力。
整整一个学期为世博会培训,然后8月1日来到世博会开始工作,每天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备勤、武装巡逻、警卫任务,仅有的休息时间还要留出来和特警师兄一起训练。“每天工作完只想马上休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张国龙和战友们的工作将会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这也是所有采访者中工作最久最累的。
“我们工作巡逻的地方抬头就是中国馆,但没有进去过”,每天在世博园区周围巡逻的张国龙从来没有好好逛过园区。在他坚守岗位的日子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考验着这个未来的“人民警察”。
8月2日,张国龙执勤的第二天,正常巡逻了一个下午之后,到了21点他们接到了指挥中心的指令,说有多人持刀斗殴,需要前去处置。他说:“当时听见这个指令,我心里很兴奋,很想大显身手,展示一下在学校里学到的警务技能。”可是他没有想到,真正到了现场,看着围观的人群,穿戴好防刺服、头盔、盾牌的自己却开始紧张了,“我顿时感觉手心在冒汗,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我第一次抓捕,并且对方还持有刀具。”最终,在他和师兄们的共同努力下,持刀的嫌疑人被制服。事后他再次说起当时的感受:“紧张是肯定的,但我绝不会退缩,因为我听到周围的群众说特警好威风,所以我绝不会让他们失望”。虽然这个第一次让张国龙受了点小伤,但是他却找到了比那更有价值的收获,“这是我穿上警服以来,最自豪的一刻,我深深亲吻我的警徽,我加深了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
采访最后,记者希望他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自己,“警察”!,他很干脆地回答。经历了世博的安保工作之后,现在这个90后的孩子已经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真正的警察,他说:“我们是一支特殊的力量,虽然我们还没有正式的编制,却可以为世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与别人不同,我们胸前的徽章上面写着“安徽”,但我们又和别人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个同样的名字,叫‘中国警察’!
后记:
一篇文章,绝不可能将每一位在世博会服务的淮南90后一一列出,他们像是一个团体,不曾相知相识,他们刚出茅庐、涉世未深,但却在世博的舞台上交出了自己的完美答卷。采访的过程是不圆满的,因为他们中有人还在上海继续紧张的执勤任务,有的还在参加比赛,简单的谈话中,有时你会觉得他们还是孩子,但是你绝不会认为他们依旧童稚,因为一份使命,让他们的人生在起航的时候就有了领路的航标。
希望那些继续在世博会服务的淮南90后们继续加油努力,因为你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为家乡增添光彩。
(记者 王伟 柏雪 通讯员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