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民生工程建设纪实
从淮潘路一进入潘集区,细心的人们会发现,道路两边的白色围墙上写满了区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宣传口号,一幅幅条幅上的“坚持科学发展,高度关注民生”、“民生是德政之本”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处处感受到浓浓的“民生氛围”。在记者深入潘集区走访之后这种感受尤为强烈,一句句真实、有力的口号已经变成一件件为百姓造福的民生工程,汩汩暖流注入百姓心中。
近年来,潘集区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从2007年的12项增加到2009年的38项,再到2010年的46项,民生工程的覆盖面不断拓宽,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潘集区也因此荣获了“2009年全市35项民生工程实施工作杰出奖”。2010年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民生改善年”,民生工程的实施工作,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全面加强民生工程联络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民生工程信息库,修订完善了民生工程组织协调工作八项制度,重新制定了民生工程考核办法,将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全面纳入区政府年度目标工作定量考核范围。
保民生:汩汩清泉润心田
在泥河镇黑土李村采访时,黑土李村群众李金灯对记者说:“过去我们一直吃自己打的手压井水,只有十几米深,水的气味难闻,又苦又咸,烧开水后茶垢多,长期吃手压井水容易得肾结石等病,自从用了我们村的自来水以后,感觉和从前不一样了,水甘甜清澈,几乎没有水碱,每天到时间就来水,现在我家太阳能都用自来水,比过去自己用小水泵抽水一年要节省200多块钱。感谢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泥河镇黑土李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潘集区2008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部分,解决该村556户2064人饮水安全问题。
近年来,潘集区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建成一座农村生态污水处理厂,实施了22个试点村——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修建垃圾池及垃圾收集点391个,完成2000座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任务,解决了10.4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打深井37眼,铺设管网731.4公里,11个乡镇46个行政村受益,让农民告别了井水,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和改善。
谋民生:豆腐村里看变迁
祁集乡祁圩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家家户户加工豆腐,豆浆水随意排放,长年累月,臭气熏天。7月20日,记者在祁圩村采访时看到,现在的祁圩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水道、绿地、太阳能路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千年古井”成了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三个保洁员全天候保洁,始终保持村庄卫生干净整洁。豆制品加工户祁家昌兴奋地说:“政府下大力气给我们创造了干净卫生的生活生产环境,环境好了,豆制品的品质有了保障,更不愁销了,我们致富更有奔头了。”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扩内需、保民生”的双重功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潘集区牢牢抓住这条主线,作为保障民生、发展生产的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路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几年来,新建了82条126.3公里的农村“村村通”公路,完成了5个农村客运站205个候车亭建设,开通了环城公交车,财政投入达32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民生:卫生院里的新气象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在潘集镇中心卫生院,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打点滴的潘集镇潘集村的潘冠尚老人,他对记者说:“以前的卫生所都是平房,又脏又乱,现在条件好了,不仅住上了楼房,还装上了空调。”朴实的话语中却透出了喜悦之情,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民生工程实施中,医疗条件的改善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今年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潘集镇中心卫生院是潘集区民生工程之一,三层的医院大楼里,包括了外科、内科等所有常规科室以及手术室,记者在儿童防疫疫苗注射点发现,父母们带着孩子在注射疫苗,而在旁边就有专门为儿童进行的免费体检,以便及时地发现孩子身体疾病,保证得到及时的救助。
百姓健康就是最大的民生,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民生中的焦点。几年来,潘集区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101086人次,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386例;对5045名城乡居民实施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512万元;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96%,累计为参合农民补偿113218人次,总补偿额为6986万元;完成1353对免费婚检任务,对2772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了资金补助,接种儿童扩大免疫规划各类疫苗达151187剂次;完成结核病救治116例。
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施,让这里的百姓如沐春风。采访结束时,潘集区民生办刘胜主任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把对民生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合力推进,要让民生工程的累累硕果真正惠及到每个百姓,让每个百姓真切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见习记者 周莹莹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