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地方和部门,按照中央改进文风会风的要求,提出以“能少则少、能短则短、能精则精、能简则简”为原则,尽可能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这“三短”,实际上就是用简短追求极致的进步表现。
相对而言,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是为行政成本“瘦身”的一剂良方。“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就是要通过“量”的减少,实现“质”的提升。古人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墨子·附录》记载,墨子曾说:“青蛙日夜鸣个不停,可仍无人爱听;报晓的雄鸡一叫,天下为之振动。”墨子就是提倡讲短话的,他认为话不在多,文不在长,关键在于合乎时宜、简短明快。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仅仅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据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去东北考察时,在一次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说:“我在时间上提个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10分钟,包括我。2分钟谈情况,3分钟谈问题,5分钟谈打算。超过10分钟我就敲杯子。”温总理如此提倡讲短话,体现了他可贵的务实求真、不尚空谈的精神。
我们知道,会议和文件既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部署安排工作,推广经验总结教训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我们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简练的形式,达到最实在的效果的一门重要艺术,更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是当前改进文风会风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会议次数、经费、规模,严格控制发文范围、数量、质量,用简短追求极致,力求做到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新,使之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少一些说话的“巨人”,多一些躬耕的“黄牛”,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在抓落实上。
(徐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