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潘集答卷
潘集区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近两年来,积极探索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难题,走出一条实现“村容整洁”的阳光大道,在广袤的田野上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 破 题 走进潘集区潘集镇小圩村,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一亮,平坦的环庄水泥路干净整洁,路旁的香樟、广玉兰郁郁葱葱,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不锈钢垃圾桶,村头的健身广场和小花园里傍晚时分总是热闹非凡,村庄的圩沟边绿柳成荫,沟塘内的水清澈透明,几只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游来游去,沟边有村妇正在漂洗衣服,在整个小圩村没有过去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景象,甚至连一个塑料袋、一片纸屑都没有找到,其整洁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市小区。这只是潘集区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进程中一个小小的剪影。在潘集区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农村环保卫生的革命正悄悄地改变着它旧有的容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潘集农村这片土地上,一幢幢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农民所固有的习惯使得广大农村脏乱差现象仍十分严重。潘集区委、区政府及早认识到,要想实现村容长期整洁,管好垃圾是基础,要变“突击干”为“经常干”,变单村干为“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统一行动”,把城市环卫工作推而广之,惠及农村,才能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的根源。 2008年8月,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即“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作,并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作为“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破题之举,强力推进。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年试点启动,两年扩面提升,三年覆盖全区,五年大见成效”的工作推进时序,制定了“面净”、“线洁”、“点靓”的工作目标。“面净”即全区各乡镇、村实现“目光所及不见垃圾的目标”,“线洁”即乡镇、村主干道两边整洁有序,无暴露垃圾、破旧圈舍,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点靓”即重点整治村庄内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按照这一目标,区委、区政府首批选择了57个村开展试点,轰轰烈烈的农村环保卫生革命在潘集大地拉开了序幕。 解 难 农村垃圾问题说起来是个小问题,干起来是个新课题、大难题。首先,农村环卫工作不是帽子工程,不能立即成为乡级领导的自觉行动,没有强制法律政策作保障,不能严厉惩罚乱倒垃圾的行为。解决基层干部的认识问题,转变农民卫生陋习是难题之一。其次,对于潘集区乃至全市来说,农村环卫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用,无章可循,是难题之二。再次,农村基础差,底子薄,搞创建,需要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是难题之三。而且这项工作还不能弄虚作假,必须脚踏实地地干,这些难题都是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区新农办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潘集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首先通过会议发动、目标考核解决干部思想认识问题。区委、区政府一方面通过召开专题动员会、座谈会、调度会等,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区主要领导在各种场合,逢会必讲农村环境卫生,下村必看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区里将此项工作作为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对乡镇(街道)目标考核,与各乡镇(街道)签订责任书,区几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观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定期视察,区指挥部每月一督查,每月一排名,每月一调度。通过一手抓宣传,一手抓考核,强制入轨,逐步解决了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广大基层干部中逐步树立了“农村环境卫生非干不可,非干好不可”的意识。其次,通过思想宣传、效果展示,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各乡镇街道、各整治村通过刷写制作宣传标语,印发《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召开广播会、播放录音磁带等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同时各乡镇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整治村清理积存垃圾,整治环境卫生,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广农民群众看到了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更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逐渐实现了从抵制观望,到支持参与的转变。 开源 应该说,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是“清洁乡村美化家园”能否推行的一个基本保障。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通过“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四个结合,成功地破解了投入问题。资金来源一:财政投入。区委、区政府打破过去村庄公益事业“谁受益,谁投资”的陈规,毅然决定:农村环卫建设及日常运转费用全部由区、乡两级财政分担,区财政将逐渐提高承担比例,不要农民群众拿一分钱。两年来,区、乡两级财政在农村环卫设施及日常动转费用上的投入已超过1000万余元。资金来源二:整合项目。区委、区政府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投入到村庄道路、排水、饮水安全、改厕等方面,丰富内容,提升效果。资金来源三:社会帮扶。区里制定了《区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重点村》制度,引导社会资金帮扶共建。区鑫马集团公司是祁集乡陈郢村的帮扶单位,该公司捐赠陈郢村30万元用于该村修路。过去泥泞不堪的土路正逐步变成宽阔的水泥大道。资金来源四:农民自筹。主要是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群众集资,用于完善村庄道路、排水等公共设施,。截至目产全区已有94村开展“一事一议”,筹集资金800余万元, 革故 决心已下,但究竟怎样搞,潘集区委、区政府摸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创新,从借鉴外地的“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处理”这一办法起步,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区实际的农村环卫道路“三项”设施和乡镇管理、环卫、保洁“三支队伍”,科学合理的明确了每一项设施和人员的配置比例,资金补助标准。二是统一制定考核办法。区指挥部办公室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考评标准》,统一制定了《“三支队伍”的职责及考核办法》,明确了“三支队伍”各自的职责、作业要求、管理考核主体和奖惩办法,避免了政出多门,各弹各调。三是逐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区新农办及时发现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修补工作方法,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区领导和区直部门帮扶重点整治村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近期,区新农办又制定出台了新的考核办法和《城乡环卫一体实施意见》,将逐步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专业化保洁,科学化管理”,实现农村环卫和城市环卫全方面覆盖,无缝隙对接,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目标。 此外,区新农办逐步建立了“乡镇环卫办天天查,区办公室月月查,区指挥长季季查,区几大班子主要领导重点查”的“四级督查网络”,区指挥部办公室每月一调度、每月一排序、每月一通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推而不动的公开曝光和重点调度,使整治工作始终保持应有力度。通过强有力的督查、调度、考核,目前“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作已经在潘集大地上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良好氛围。 成效 “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开展以来,“垃圾围村”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干部群众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带来的新变化。2009年7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在潘集区召开了全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现场会,推广该区经验。 “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作的深入开展,激发了基层干部建设新家园的热情,加快了农村道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全区2009年共新修农村道路125.6公里,改水9000余户,改厕2800户,建沼气池3607口,建污水处理厂一座。 随着“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作的逐步推进,农村乱倒垃圾的陋习明显减少,垃圾桶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物品,每天像城里人一样定点倒垃圾成为生活中一部分。同时,这次创新性工作的开展,也缔造了社会和谐,一大批农民奋战在“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一线,在提升整个潘集农村形象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村其它各项工作的有力进行。 愿乘东风舒壮志,且将旧貌换新颜。勤劳且富于探索的潘集正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改变着旧有的习俗,描绘着更加健康、文明、美好的新生活!
(记者 武春晖)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