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近年来,大通区以“58111”农业产业化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蔬菜、奶牛、禽蛋、花卉、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和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了乡乡挖潜力、村村创特色的发展格局。
大棚中的“地生金”
大通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了较好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孔店乡新街村从2008年开始以合作社的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建设草莓示范区,对涉及到6个村民小组、300多户农民的土地进行统一流转,现示范区面积已达800亩。通过集中土地流转,使种植户的草莓生产集中连片,不仅有利于种植户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而且有利于形成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合作社现已吸纳种植户150户,户均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同时,土地流转增加了流转户土地收益,让近200个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按照现有的种植条件,农民净收入比流转前增加了30%以上。
乡镇村的“循环账”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大通区把发展循环农业当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来抓,真正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通过制订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采取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典型示范等措施,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牛—肥—菇”、“猪—沼—果”、“猪—沼—鱼虾”等生产模式,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使循环农业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化废为宝,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发展循环农业真正落到了实处。2007年开始,大通区规划1000亩土地,兴建食用菌种植基地。基地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无公害高档食用菌生产、食用菌菌种开发、市场营销为主体。三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面积达到300余亩,拥有混菇棚200座,生产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210多万公斤,年产值1500多万元,实现年利润800多万元,年处理秸秆5000吨,年处理干牛粪4000吨,年生产有机肥约1.5万吨,带动周边农户近2000人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圈舍中的“致富牛”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力量,“公司+农户”等现代农业经营形式有助于发挥龙头企业巨大的辐射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大通区进一步制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梅玲牧业2007年以租赁土地的方式建设奶牛场,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营。企业现已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奶牛饲养基地,农户出资购置奶牛交给基地统一饲养,基地采用“人畜分离、科学饲养、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挤奶、统一收购”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户奶牛养殖的风险。目前,公司已带动周边农村20多户农民饲养奶牛,户均在基地拥有奶牛20头,每头奶牛年产奶收益1.8万多元,每头奶牛年净收益5000多元,饲养户户均收入达10万元左右。三年来,梅玲牧业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公司现存栏良种奶牛570余头,日产牛奶4.5吨。2009年,企业销售额达600余万元,利润达150余万元(仅牛粪出售年收益就达10万余元),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公司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园”、“淮南市标准化园区”。
(通讯员 宗承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