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在防汛抗洪实践中探寻淮河科学抗洪新思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在防汛抗洪实践中探寻淮河科学抗洪新思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7/19 23:45: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潘祖华

      淮河千百年来,哺育着淮河儿女,培育着淮河文明。但它也是沿淮人民的一大自然灾害源,千百年来它也导致无数沿淮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建国以来,淮河就发生水灾17次,导致沿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本文根据2007年防汛抗洪实践,谈谈探寻淮河科学抗洪的思考。

      一、2007年防汛抗洪工作的新特点

      2007年大水是1954年以来淮河流域第二位的大洪水,与以往淮河防汛抗洪相比,2007年有五个“明显减少”。第一是堤防险情明显减少。2007年淮河干流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虽高于2003年,我省淮河干流及行蓄洪区险情却明显减少。2003年为883处,其中较大险情179处,重大险情19处。而2007年为238处,其中较大险情46处,重大险情没有。第二是上堤抢险人数明显减少。1991年淮河大水过程中,安徽省投入了151万人上堤抢险,2003年是101万人,而2007年只有20万人。第三是洪涝面积明显减少。1991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受灾面积2855万亩,2003年2821万亩,2007年是1983万亩。第四是抢险兵力明显减少。1991年是2.5万人,2003年是2万人,2007年是6900人。第五是行蓄洪区转移人数明显减少。1991年转移50万人,2003年转移22万人,2007年仅转移1万人。

      2007年防汛抗洪工作有以下几个新的变化:一是科学防控。坚持了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依法防洪、群防群控的工作方针。1998年洪水时,防汛工作以“严防死守”为方针,2007年把科学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作为防汛工作的指导思想。每一次洪峰到来时,都及时启动预案,果断决策,合理有序地调度水库、闸坝、行蓄洪区、泄水通道等防洪工程,掌控抗洪主动权,巧妙化解洪水压力,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比如蒙洼蓄洪区,国家投入了6亿多元,兴建了28孔退水闸、重建王家坝闸和进行了圈堤加固。还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修整和加固了136个庄台,每个庄台都打数个70多米的深水井。1991年和2003年大水期间,一遇大水要将群众从家里向大堤上撵,百里大堤到处是简易棚,受灾群众白天风吹日晒,晚上蚊叮虫咬,2007年这种现象不见了。在工程建设中,还修建了大量撤退道路和撤退桥梁,从交通上保证群众可以快速、安全地撤退。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2007年科学预警带来防灾奇迹。从气象预警上,中央气象台每天两次提供淮河流域分河段、分时段的详细雨量预报和流域面积雨量预报,及时发布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从水文监测上,已建成的淮河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利用分布在流域内的5000多个监测站,实现水情实时监控。从防汛指挥调度上,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大堤上工作人员手机上都有相关部门发布的水情变化信息,参加抢险人员对险情了如指掌,汛情通报公开透明。在王家坝分洪时,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安徽省防指、河南省防指、江苏省防指,在异地随着远程视频镜头的推移,王家坝水位变化清晰可见,“足不出户”随时监测各重要闸坝情况,组织异地防汛会商。四、是坚持上下联动、军民联手,合力防汛抗洪。在淮河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沿淮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深入一线,发动20多万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巡堤排险、抗洪排涝;武警官兵、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上下联动,军民联手是夺取2007年抗洪救灾工作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未来抗洪救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淮河流域灾害频发的原因

      淮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特殊的气候原因导致淮河成为典型的孕灾地带。淮河流域既是南方多雨气候和北方干旱气候的接合部;也是北半球亚热带和温带的接合部;还是沿海和内地的接合部。由于是多种气候交汇区,不同地区、年份、季节,降水量极不均匀。第二是特殊的地质地形及入海不畅。淮河地形呈两头翘的特征,源短流急,洪水形成快;中下游平缓,落差小,洪水滞留时间长。再者是淮河没有直接的入海口。800多年前,黄河夺淮入海,使淮河没有自己的入海口,从2003年起,修建完成淮河的入海口,但由于洪泽湖的顶托之式,形成洪水下泻不畅。第三是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从淮凤集到洪泽湖,两岸一连串的湖泊洼地,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天然滞蓄回旋的地方。由于人口的增长,这些洼地逐渐被围垦并建立了村落。上世纪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洼地修建了28处行蓄(滞)洪区,人口200万。淮河中游共分布4个蓄洪区,18个行洪区,现有耕地281万亩,人口153万人。人水争地现象十分突出,洪水空间被严重挤占。

      三、综合治理淮河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2007年淮南防汛抗洪的实践,对淮河治理与防汛抗洪有以下几点思考。

      1、淮河干流治理要高标准,快投入,建百年一遇的防洪设施。现在淮河沿线防汛形势严峻,主要在于淮河干流防洪标准低,上游防洪标准只能达到10年一遇,中游防洪设施只能达到20-30年一遇,下游才能达到50年一遇。(一)应按长江大堤的标准修建淮河大堤。根据淮河洪灾频发,淮河大堤应按长江大堤修建,全部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平时作为公路,防汛抗洪时保证物资运输通畅,人员调动及时。(二)要进行主河道清淤和疏浚工程。淮河主河道还是上世纪50年代进行过清淤和疏浚,以后没再进行过,导致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不畅,险工险段频现。应分轻重缓急,尽快进行清淤疏浚工程,保证河道畅通。(三)要加强河道的管理。对平时在河道内堆积物品,搭建临时装卸设施,进行严惩重罚,保证河道畅通无阻,做到有备无患。(四)要退田还水,做到人水和谐。行洪区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治淮工程建设,居民实行有规划地整体搬迁,大力退田还水,解决人水争地。

      2、应将沿淮支流洼地治理纳入治淮的统一规划,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从现状看,淮河干流基本不会出现大的洪灾了。但沿淮支流洼地治理相对滞后,即使在中等洪水情形下也会形成大面积的“关门淹”。沿淮各地防汛抗洪在支流洼地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大于干流,对矿山城市的威胁支流也大于干流,洪涝造成的损失也是支流大于干流。2003年淮河大洪水中涝灾损失占总损失的2/3以上,2007年,淮南市内涝损失占全部损失的80%。首先要把淮河支流河床河道河堤的治理,纳入公共财政,纳入淮河治理的总体规划。要彻底根治淮河水患,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把支流治理纳入治淮的统一规划中,以公共财政,按照公益事业进行投入和治理。可将加固支流河堤与疏浚河道、乡村公路建设、涵闸建设一齐进行,综合考虑,以节约开支,一举多得,解决支流沿线公路交通、通航、防洪、排涝、灌溉等问题,以达到治水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双重目的。其次中央和省级政府应从政策上把沿淮内涝损失,纳入国家统一的补偿规划。内涝的损失只能靠群众自己承担,地方政府给点救助。淮河洪水发生的频率又高,沿淮人民经常因水返贫。而沿淮支流对洪水的蓄泄,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洪水的压力,同样是“舍小家保大家”之举。中央和省级政府应以行蓄洪区同样的政策解决沿淮内涝损失问题,体现财政的公共性,让沿淮人民真正感受到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最后支流也要解决人水争地问题。在支流上应从县域、乡域防汛抗洪和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科学选址,建数个支流蓄滞洪区。借助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城矿乡统筹,推进小范围的移民搬迁,移民建镇。

      3、要建立沿淮统一的除涝规划和协调的除涝机制。建立统一的除涝规划和协调的除涝机制,是沿淮各地防汛抗洪,减少损失的当务之急。沿淮要合理增建大型排涝站,要结合新农村水利建设和淮河中下游地势比较平坦的特点,建统一的除涝灌溉水渠和大型分级的除涝泵站,汛年除涝,平时灌溉。要建立统一的排涝机制和固定的排涝经费保障体制。应制定统一的排涝机制,统一调度,落实经费渠道,防止条块分割,地方本位主义。要解决排涝单位的性质和人员问题。排涝是社会公益事业,纳入公益事业单位性质,公共财政要保证人员各项正常的福利工资待遇,以便安心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排灌站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对大站的工作人员要严格编制,解决冗员。另一方面要解决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问题,以保证日常检修、应急抢修的人力之需。

      4、要统一防汛抗洪力量的指挥调度。目前除了淮河干流抗洪力量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外,沿淮支流抗洪实际是在各级防总指导下,基层各自为政,分别抗洪。再加支流洪灾没有明确的补偿,各县乡都想减少自己损失,减轻救济的压力,各抗各的,大大地削弱了抗洪力量。一旦干流水位超过支流水位,支流下泻不畅,水无去路,同一支流一段保住,另一段肯定会决口,一边保住,对岸必然会溃堤。如果统一力量,统一调度,有取有舍,科学抗洪,可以大大减少损失。

      5、要大力提高干部群众平时的防汛抗洪意识,加强防汛抗洪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防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特别是低洼地排涝泵站机器严重老化,面对大的洪水,泵站排涝已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沿淮干部群众来说,平时防汛排涝意识淡薄,很少注意工程的日常维护保养,因此,要把干部和群众平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保养,列为基层干部当年工作的考核内容,保证抗洪防汛排涝抗旱时能正常使用。

      6、矿山建设要考虑长久的防洪排涝问题,减轻抗洪排涝的历史性压力。2007年的洪涝灾害给我市塌陷区的群众造成了严重损失,对矿厂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仅潘集区今年就有11个自然庄5308户农户,因塌陷有1100多户进水,1310户房屋倒塌。我们要重点考虑矿山开采的塌陷区对淮北平原水系的破坏,对未来抗洪除涝的影响,对煤炭和电力生产的影响,从源头减轻抗洪除涝的压力。

      7、要避免新闻炒作。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抗洪前线的报道起到了解情况,鼓舞人心的作用。但是对事件的过分炒作,可能不利于抗洪前线果断决策,比如2007年凤台的许大湖圩溃堤,里面总共才8000亩地,5个自然村,1000多居民,充其量只不过560万元的损失。被新闻一炒作,中央领导都关注这个事,产生极大的社会压力,这样不利于抗洪一线的指挥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科学的决策,抗洪本来是从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大小来考虑,过分的不科学的新闻操作,往往会误导抗洪指挥员从政治上考虑,对抗洪防汛有害无利。将来抗洪防汛应对新闻报道进行科学引导,给抗洪前线决策者以自由决策裁量的思考空间。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