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增幅力夺全省第一解读
今年以来,我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着较快增长态势,喜报如约而至: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60.25亿元,同比增长50.8%。其中市本级完成28.43亿元,同比增长54.7%,总量跃居全省第四,增幅更是当仁不让,勇夺全省第一。这一成绩,是金融危机发生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沉着应对,积极推进“两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一主两翼”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全市财政、国税、地税部门齐心协力,切实加强财税收入征管,强化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收入连创佳绩。财税部门在财政收入从“弯道超越”到乘长风前行的过程中显示出信心,力争2010年全年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进入全省财政百亿元俱乐部。
经济发展奠定财政增收的坚实基础
增幅第一,直接反映出我市经济社会运行继续保持着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今年前五个月,我市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高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9.56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97.7亿元,增长2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4亿元,增长17.8%。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仔细解读增幅第一的每一个数据:增幅高,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50.8%,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地市平均增幅15.1个百分点;规模大,收入规模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水平,6月份单月入库超12亿元,增长86%,创下了单月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最高记录;进度快,全市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70.5%,超序时进度2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这些都增强了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信心。
支柱产业拉动税收增长
数据显示,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仍然是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半年,来自煤炭、电力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为39.6亿元,占全市总收入的65.8%,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28.7亿元,占47.7%;电力行业10.9亿元,占18.1%。上半年我市煤炭、电力行业平稳运行,前五个月全市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45亿元,增长16.8%;电力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75亿元,增长8.7%。根据目前行业走势判断,煤电产业前景预期良好。进入6月份以来,煤炭行业转入淡季区间,但是受电厂储煤愿望增强、进口煤优势降低等多因素影响,煤炭市场显示出“淡季不淡”的景象。电力行业呈现电煤价格稳定、发电量回升、电价上调预期增强等积极信号。这些都为我市煤、电等支柱产业全年保持增长态势奠定基础。政府全力支持我市煤电企业做大做强的思路坚定不移。
大建设带动税收攀升
今年是我市实施大建设三年完成投入1000亿元目标的第二年,也是大幅发力的关键之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89.5亿元,同比增长78.4%。这直接推动了我市建筑业、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撬动了巨额民间资本介入到大建设、大开发的洪流之中,从而带来营业税快速增长。大建设、大开发已经成为今年财政增收的新引擎。上半年全市共征收营业税7.56亿元,增收2.5亿元,增长50.7%,高于上年同期43.7个百分点,占全市地方收入总额的比重达27.5%,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大建设、大开发将大大改善我市百姓人居、出行环境,为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政策夯实税源基础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仍是我市今年财政工作的重心。为了使从2009年初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市得到有效实施,市财政部门对中央和省安排的重点项目资金做到快速下拨,并严格监管。在拉动内需上,上半年我市家电下乡产品销量达6.8万台,同比增长13倍,财政补贴兑现率达96.84%;扶持企业发展上,市担保投资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融资已达6亿元;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选定了6个项目进行申报,并已通过省财政厅审批并报财政部。项目投资的倍增效应、扶持企业的激活效应、招商引资的推手效应、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民生工程的辐射效应得以进一步释放,税源基础逐步夯实。
财政支出积极向民生倾斜
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使得我市在不断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司法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有了底气,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重点工程建设有了豪气。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55亿元,完成年预算的50.9%,同比增长17.7%。其中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交通运输和住房保障支出等方面的重点支出达到21.9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79.4%,全市民生工程实际拨付资金6.233亿元,使广大市民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增长带来的实惠。财政部门在支出上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力度,以创先争优的精神推动财政事业的全面发展。
(记者 谢 勇 通讯员 吴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