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努力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使优秀乡村教师留得住,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上得去,校际管理水平有提升——致力端平教育均衡“这碗水”
2008年,我市首次实施七年级“阳光分班”,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公平教育的阳光。
2009年,我市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全市受惠学生28.1万余人。
2009年度全市组织的绩效考核中,我市教育系统排名靠前。
2010年普通高考,我市本科达线人数5224人,首次突破5000大关,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
……,……
循着我市教育的发展足迹,我们发现了一条以和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凡之路。
没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没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淮南市已是各级各届党政领导达成的共识。尤其是近年来,淮南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连续将教育发展作为民生工程,列入对人民承诺的办实事之一,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有力推进了淮南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6.23亿余元,较上年增长12.22%。其中7.8亿余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老学校焕然一新,新学校风姿初露,有效解决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不足的矛盾。
农村教育不兴,和谐教育无从谈起。淮南市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做起,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08年底,已全部消除全市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同时,淮南市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课桌凳更新工程,使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全市有409所农村中小学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市教育局每年从教育附加费中切块30%,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贫困、残障孩子的上学问题同样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淮南市对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所有残障孩子免除学费、杂费、书本费。每年对17.35万多名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教科书和补助生活费。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此外,淮南市还成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救助家庭困难学生绿色通道,使贫困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1所,至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35200人,职普比例进一步缩小,达4.6∶5.4。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全市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没有校际的和谐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和谐发展
规范对城乡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的评估与指导是城乡均衡发展的保障。淮南市教育局充分发挥管理、指导职能,在全市各级中小学中大力开展规范化学校和示范性高中创建活动,促进了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
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为抓手,对学校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研教改等各方面工作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促进了全市各学校管理科学化、教学工作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淮南市还大力开展示范高中创建活动,使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了“抓质量、争先进”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共创建“标准化学校”100所,涌现出省级示范高中6所,市级示范高中6所,以及其他省、市级特色办学学校。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淮南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三个一起抓”,即德、智、体、美、劳育一起抓,优、中、差各类学生一起抓,高、初、小三个学段一起抓,使每位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淮南市教育局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综合评价为导向,以新课改为核心,以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为“龙头”,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载体,促进了常规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逐步形成了小学基础牢、初中“腰杆”硬、高中起点高的喜人局面,一批质量高、有特色的优质学校脱颖而出。
没有师资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和谐发展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农村师资薄弱、教育能力不足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此,淮南市大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启动了“市级农村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长期开展送优质课下乡活动,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在农村教师中开展了扎实有效的锤师德、练师能活动。各县(区)通过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形式,招录了大批品学兼优的本、专科毕业生,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
淮南市采取“下派”和“上挂”相结合的形式,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2005年以来,淮南市本着“支教一校、发展一方”的原则,从市区学校选派了2000余名教师,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同时,还多次组织双向教学交流活动,有力提高了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市教育局规定,每年将新招聘的教师派往全市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和谐”催开花千树,“和谐”带来春满园。如今,在淮南市城区内,薄弱学校逐渐减少。在广大农村学校,日益改善的办学条件,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会使你感叹:城乡优质教育的“无缝对接”为期不远!
(记者 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