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潘集区法院“一站式服务”的忠实践行者汤贯方法官
就在这道便民“窗口”,就在这个服务大厅,始终忙碌着一个身影。他就是“一站式服务”的忠实践行者,共产党员汤贯方。
24年的法官生涯,11年的立案一线经历,磨砺出了一个农民群众的贴心法官——汤贯方。他,从1986年6月调入潘集区人民法院以来,所经手办理的案件,无一例被投诉或举报,无一件错案。
天天守着立案大厅,日日接待上访群众,汤贯方不急不躁,温情执法,就像一尊心系百姓的“守护神”。谈起对这名战友的印象时,区法院的黄辰院长骤然将“激动”二字写在脸上,他说:“老汤嘛,不用扬鞭自奋蹄!他把自己牢牢钉在服务窗口上,就像我们人民法院的一根柱子。在创先争优、司法为民活动中,这可是活生生的好典型啊!”
“柱石精神”,集中浓缩在57岁的汤法官身上,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
近几年来,潘集区法院引入“一站式服务”的新机制,又特辟了诉讼服务大厅。虽说服务大厅焕然一新,但赢得高效率运转,人情化服务,关键还是在于人。一年约2000件左右的立案接待重担,基本上由老汤一个人担起来。
看看从2005年至2009年的这份立案清单:1118件、1239件、1499件、1616件、1913件,立案件数逐年大幅上涨,同时案件类型更加多样,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为了直接缓和案多人少的矛盾,老汤挺身而出,其“柱石”作用令人由衷敬重。
“柱石”形象一:坚守岗位,执著敬业。汤法官早来晚走,尽心尽责,多年来如一日。为了解决群众诉讼“问累”、“诉累”、“跑累”的突出问题,他独自承担相当繁重的立案接待任务,平均每天要接待二三十人。法院原来有一人负责诉讼收费,后来为了减少环节,方便群众,老汤又默默担当起繁杂的收费事务来。
“柱石”形象二:温情执法,可亲可近。急切奔来打官司的百姓,常常进楼后见到的第一人,就是善解人意的汤法官。在他们眼中,这位头发渐显灰白的老法官,笑眯眯的,没架子,坐得住,有耐心,又能用农村大爷、大婶都能听得懂的话说法。有一次,汤法官遇到一位耳聋的农村大爷,便贴在他耳边一遍遍大声解释,直到老人听明白为止。
“柱石”形象三:心系农民,关爱百姓。老汤所在的是个4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区,农民人口要占85%以上。他曾在田集法庭奋战多年,当时连续6年以上个人办理的案件位居全区法院第一名。他曾经说过:“我本是农民的孩子。我是个平平常常的法官。我能为老百姓办点事,知足了。”
“柱石”形象四:无私奉献,情节感人。年逾五旬的汤贯方,短短几年内,连续经历了丧妻失子两大伤痛。爱人段怀萍,袁庄派出所户籍民警,长年累月患病,并且得的是红斑狼疮这一夺命之症,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始终在司法窗口忙来忙去的老汤,并没有守候在亲人的病榻边,闻知噩耗后才火速赶至市五院。唯一的爱子汤飞,初中时就患上慢性肾炎,后转化为尿毒症。老汤所在的立案庭的耿成志庭长,总忘不了这么一幕:前年的一天,老汤匆匆告诉耿庭长,请半天假,要送儿子看病。连同事们都不相信,仅仅过了一天——2008年9月2日,老汤的年仅27岁的儿子,就这么快地告别人世。送子上路的第二天,双眼通红、满脸悲伤的老汤,又上班了。有同事看到,他悄悄避开人群,走到楼梯拐角处独自落泪。
也难怪因为这些事,亲戚们深深地抱怨他,连身边的同事也心痛地批评他光顾着忙着窗口这里而不顾小家,没请过假,无论是事假还是公休假。而老汤呢,满腹辛酸事向谁诉说。
这些年,烧饭、洗衣、做家务,基本上是他一人揽下来。他居住的小区,自来水来得不正常,老汤天天清晨6点半就早早起床接水。法院多次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他都一次次放弃。爱妻宠儿双双身染沉疴,脾气上来的次数肯定多一些,老汤又悄然承受,包容。为了给妻儿治病,又为了省些钱,老汤赶上双休日,常常骑上自行车,远行数十里路,去挖蒲公英、车前草、杠板归等中草药,阳台上都晒了好几袋子。妻子、孩子都远远走了,现在只要一提起她与他的名字,老汤就低下头来,泪流满面,悲伤不已。
在司法为民的窗口,汤法官奉献了太多太多。一次,一下子来了集团诉讼67个案件,老汤埋头填写每一个手续,直到忙完为止。今年5月27日傍晚,快下班了,突然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匆匆赶至法院。老汤和同事们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对其认真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了相关协议。老汤说:“老百姓来一趟不容易,俺们不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吗?”
真诚、热情、踏实、执著。老汤尽显了一名人民法官的本色。20多年来,他荣立过两次三等功,担任过两届区人大代表,先后被评选为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先进工作者、安徽省高级法院先进工作者、淮南市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荣膺过市中级法院“十佳干警”、“办案能手”称号。
2009年12月,潘集区常委会郑重研究决定:汤贯方同志任区人民法院正科级审判员。这对于一位年龄杠子超过55岁的干部,“破格”的意味十分明显。
忠诚,铸进庄严的国徽;勤勉,架起金色的天平。守望在“一站式服务”的窗口,汤贯方的确像一根坚固的石柱一样,历经风雨,巍然屹立!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