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新型“产业党组织”正红火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新型“产业党组织”正红火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7/1 0:21:1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田家庵区大力加强农村“产业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使群众富在产业链,探索了一条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

     “围绕农村产业发展,把支部建在产业协会上;紧贴组织职能定位,让党员聚在产业协会上;着眼致富能人带动,让农民富在产业协会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是田家庵区在推进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探索创造的一项有效工作。

      近年来,田家庵积极探索在农村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在养殖、草莓、桃子、西瓜等产业上建成协会党组织6个,拥有党员157人,形成了“协会集结农户,党建引导协会”的良好局面,逐步走出一条抓农村党建、促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党组织“搭台”,专业协会“唱戏”

     【实践】 “小鸡小鸡快快长,换来票子盖楼房,从此生活更红火,感谢协会感谢党!”这句顺口溜在曹庵镇养殖协会中流传着。养殖协会的党支部书记叫做杨积功,他告诉记者,协会党支部是2003年7月成立的,现有党员20余人,这几年协会共带动核心养殖户200多户,长期合作户2200多户,平均一户每年可获纯利2.2万元以上。在协会,我们的党员就像螺丝钉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去,处处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像孵化、养殖、加工、销售、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关键岗位,负责人全部由党员来担任。同时,党员实行包养殖户制度。

      在曹庵镇的养殖协会,记者还发现,协会的会员中,不仅包括本镇会员,还辐射到周边乡镇和颍上、蚌埠等县市;协会党支部中不仅包括本镇的党员,还有凤台、潘集区的党员。

      田家庵区按照“作用同类、产业相近、地域不限”的原则,因会制宜,适时建立协会党组织,并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该区组织部的负责同志说,这些协会有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的是建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有的则建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但不管形式如何,有了党组织这个“后台”,协会才能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启示】 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有了“平台”

      各农村产业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保证、协调服务、宣传动员作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把工作重心放在“谋思路、教技术、找市场、搞服务”上,形成了支部促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户兴产业的格局。

      党员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实践】 “党员来到咱农家,俺的心里乐开花,感谢协会好组织,百姓齐声把党夸。”这是村民张培景为表达心中对草莓协会党组织的感激之情而自编的一首打油诗。长期靠种植草莓发家致富的张培景,对草莓的育苗、栽培、除病、管理等技术环节是烂熟于胸,正是拥有了这一套“资本”,老张曾经对加入草莓协会不以为然。想不到在今年春天,他这个种草莓的“老把式”却遇到了让他颇为棘手的“新问题”。3月份的一天,老张照例到自己家的14亩草莓大棚去查看草莓的生长情况,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有3亩的草莓叶上长满了密密麻麻黑色的斑点,这是他在多年种植中从没有碰到过的,他试着用原来的老办法进行了治疗,但一点效果也没有,这可急坏了老张。正当他一筹莫展时,草莓协会党支部得知了这个情况后,帮他请来了农业大学的教授。经过专家诊断,草莓是得了“叶斑病”,这种病传染性强,对草莓的危害非常大。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老张家的草莓“转危为安”。老张紧紧握住协会支部书记俞家书的手说:“我一定要加入协会,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大家”。今年6月,张培景还积极地向协会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支部加协会”将思想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大大地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同时把农村各方面的人才和各个产业链上的“散兵游勇”组织起来,有效整合了农村人才资源,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据统计,2009年,田家庵区有59名致富带头人被发展为党员,410名农民党员培养成为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能手。

      同时,田区依托协会,继续深入开展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党员和群众在技术上互相学习、信息上互通有无、资金上互相资助,仅2009年,党员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7500多条,帮助群众办理计划生育、户口迁移、困难救助、劳动力就业等事项4700余件。

     【启示】党员能人展示作为有了“舞台”

      农村产业协会大多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和基地农户自发创建。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后,许多协会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让农民有看头、有学头、有干头、有盼头,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广大群众吸引到产业协会。

      党建抓实了,农民变富了

     【实践】 陈巷村的西瓜种植示范基地里,几位瓜农正在采摘西瓜。当问起今年西瓜的收成时,刚卖完一车西瓜的瓜农贾全文高兴地说:“现在有了协会当主心骨,我们只管种好西瓜,不再愁着有货卖不出了,俺家种的6亩西瓜,预计今年利润在2.4万元哩!”贾全文是陈巷村的一名西瓜种植户,也是该村西瓜协会会员。以往,他和其他种植户一样,要把收获的西瓜拉到市区内,甚至合肥去卖,耗费了许多时间不说,价钱也卖不起,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协会一方面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一方面与瓜农签订合同,使瓜农卖瓜变得格外顺畅。

     “加入协会干,农民有钱赚;紧跟支部走,致富不用愁。”在西瓜协会,这成了协会党组织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自2004年,西瓜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支部针对全村大棚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分布零散,浪费土地不便经营管理的实际,开始在全村统一调整土地,统一规划建棚区,形成规模经营。目前,陈巷村共种植西瓜2000多亩。同时,支部多方面为瓜农提供技术指导。每年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四期,邀请专家为瓜农授课,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支部还十分注重闯市场、树品牌,狠抓销售网络建设,建立了销售中介组织。

      西瓜协会的会长袁同刚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西瓜大棚每亩利润在4—5千元,小拱棚也能达到每亩3千多元呢!”

      产业党建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金钥匙”,在产业党建推动下,200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009年达到4.5亿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5710元,增长10%。

      【启示】广大农民致富增收有了“后台”

      农村专业协会党组织的建立,加强了党对产业发展的领导,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分散的小农经营逐步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田家庵区注重在农村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到产业优势,催生了“三台”效应,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产业党组织真正成为壮大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统一思想认识的“润滑剂”、党员群众克服困难的“主心骨”。

(记者 张 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