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市抗癌俱乐部的故事
在田家庵区洞山中路南侧的一栋小楼里,居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病人。每天起床后,他们一同煎药服药,一同吃住休息,或聚集在天台上做操健身,或围坐在房间里谈心聊天,看起来一切与常人无异。然而,对他们略有耳闻的人都会忍不住翘起大拇指,由衷赞叹着这个顽强而又乐观的群体。因为住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与同一种疾病——癌症进行着勇敢的斗争。他们中,有的已经患病多年,有的才刚刚做完化疗,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组织——市抗癌俱乐部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在这里奏响着生命的最强音。
康复学校里的“特殊文凭”
这栋小楼,就是市抗癌俱乐部的癌友康复学校,也是安徽省第一家由癌症病人组成的学校。学校里无论老师还是学员,都是癌症病人,大家在这里同吃同住、相互鼓励,通过面对面的亲切“话疗”,消除新病友对癌症的恐惧;通过科学营养的食疗,强健病友们的身体;通过抗癌知识课、抗癌健身操和随处可见的励志标语,鼓起病友们积极配合治疗的勇气,为大家点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希望之灯。
正是因为同病相怜相惜,每批学员都会在这里感受到最真切的关怀和温暖。“相对健康人给予的关心,病友之间的问候更令人感到温暖”,记者前来采访时,已是第二次来参加学习的张老先生介绍说,起初他得知自己得了晚期肺癌,已打算放弃治疗,可在这儿看到许多比自己病重的人都活得这么好、这么健康,又重新拾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开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这里,患者们学到的技能就是重新微笑,授予他们的文凭就是第二次生命。
生命舞台上的“特殊演员”
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百名华人抗癌明星表彰大会上播放了一张演出光盘。当人们通过屏幕看到癌症病人表演的“潇洒走一回”时装秀和舞蹈时,不禁为他们真诚的情感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所打动,纷纷热烈鼓掌;当大家得知这些演员要忍受着巨大的病痛,一遍又一遍排练、甚至亲手缝制演出服装时,许多人流下了泪水。这张在大会上唯一播放的演出光盘,就是由淮南市抗癌俱乐部东方友爱艺术团表演并制作的。
这些演员中,有的是癌症晚期患者,有的刚刚做完切除手术,可为了展示淮南癌友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的阳光形象,激励更多病人挑战病魔、超越生命,他们凭借着信念和勇气,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先后参加为残疾儿童捐款演出、为地震灾民募捐义演等社会公益活动,并多次走进学校、企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病友的风采,给予大家生命的启迪,激励人们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世博会上的“特殊志愿者”
去年5月,市抗癌俱乐部为了激励病友们勇抗病魔,提出了“每天存进两元钱,一年以后看世博”的口号,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病友们知道,每天存进储蓄罐的,不仅仅是那两枚普通的硬币,更是自己坚强活下去的信念和对精彩生活的无限渴望。
口号提出后,许多病情较重的病友为了达成心愿,强忍病痛折磨,努力配合医生治疗。“我想,哪怕是到世博会上捡起一个烟头、一张纸片,也算是为世博做出了服务”,在敲定最终报名人数的几天里,一位需住院治疗的病友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央求俱乐部同意她参加。临出发前,这位不得不放弃行程的患者仍带着无限遗憾叮嘱病友们,一定要帮自己在世博会上多做一点服务,多逛几个馆,多带几件纪念品回来。6月11日,市抗癌俱乐部的81位癌友如愿奔赴上海。3天行程里,他们除了参加与上海抗癌俱乐部共同开展的交流、演出和联欢活动,还在参观世博园的同时进行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展示出淮南癌友的才艺和精神风貌。
目前,全市已有300余位癌症患者成为市抗癌俱乐部会员,并全部加入了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俱乐部不仅成为了团结患者、联系科学、呼吁社会的桥梁纽带,也成为了全市癌症患者携手战胜病魔,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
(记者 陈崇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