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老程”殷切盼望了整整一个寒冬的时节;
这是个“老程”苦苦等待了满满一个春天的时节;
这是个“黄金落地,老少弯腰”的时节;
“三夏”时节,记者走进“老程”,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到的,惟有这么两个高度浓缩极富代表性的字眼——累!乐!
累,实在是累呀!乐,打心底的乐啊!
“老程”名叫程家启,今年42岁,住在潘集区高皇镇民主村,在潘集区他大小还有点名气,他是“全国种粮生产大户”,在人均只有一两亩耕地的潘集区,他耕种了1052亩地。
说起这1052亩地,老程很自豪,这可是他“变废为宝”的“见证”。
2007年,看着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用多种政策在扶持培育大户,老程心动了,就多方筹措资金40余万元,在复垦后的平圩发电厂储灰场1000余亩荒地上种起了粮食。
整地、挖沟、施肥,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在老程的精心“伺候”下,成为千亩麦田。
每到麦收时节,为了这1052亩地,老程一家老小就齐上阵。6月14日,端午节前,抢收中的老程家更显忙碌,家中雇了40余名乡亲帮忙抢收小麦。4台来自淮北市的农机手急着要回家过节和收麦,老程好话说尽,希望外地“麦客”把田里的麦子收完再走。老程说,今年沿淮地区低温雨水多,麦子有所减产,如果再遇到其它事情影响收割,损失就更大了。而在老程家里,妻儿、岳母也忙得不可开交,要为程家启和帮忙的乡亲们做菜煮饭,做好后勤保障。
黄澄澄的麦浪,金灿灿的麦子;收获的喜悦、播种的希望。
坐在自家的麦地里,老程开心地算着一笔账:今年家中1052亩小麦能够收获70多万斤,国家收购价在9毛多,这就可以卖上70万元左右,在加上国家给的10元/亩的种粮大户补贴和50.3元/亩的粮食综合直补,除了农资、化肥、工价等直接成本外,今年纯收入还是可以达到40余万元的,种粮大户的效益还是很明显的。
种粮也有大成就。2009年,程家启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今年,程家启一家准备再垦荒200余亩,程家启告诉记者:“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俺家垦荒种粮,缓解了土地抛荒现象,也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好日子呀!”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