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业集团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综述
淙淙的小桥流水流淌在一栋栋造型别致的住宅楼之间,小区内,一块块曲径通幽的房道假山、亭台水榭、花坛,一条条郁郁葱葱的绿化带,一群群屹立的雕塑和相间的楼隙彩道……错落有致,让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如今的矿工家园。
近年来, 淮南矿业集团践行“两个一切”的企业宗旨,实施了全国煤炭行业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一举结束了矿区公用设施陈旧、功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的历史,让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此举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位,改变了城市形象,同时拉动了经济增长,推进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出温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据了解,2003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启动的淮南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共规划51个小区,新建770万平方米住宅,总投资约为108亿元,计划2012年全部完工。2003年至2008年为一期工程,新建26个小区340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职工约3.1万户;2009年至2012年为二期,计划再建25个小区约430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职工约4.2万户。到2008年底,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总投资约35亿元,矿业集团补贴约14亿元。二期工程2009年已开工187万平方米,竣工8.9万平方米;2010年计划开工205万平方米,竣工74万平方米;剩余2011年全部开工,2012年完工。
淮南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彻底根治了矿区脏乱差的旧貌,结束了矿区居民三代住棚户区的历史,受益居民达7.4万户、24万人(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不到6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左右,户均面积由20至30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住房条件。如今,一栋栋高大靓丽的楼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每户的二居室、三居室住宅,水、电、煤气、入户对讲系统等一应俱全,各具特色的会所,美轮美奂的道路和绿地景观;漂亮的幼儿园、社居委等,给居民们提供了充足的交往和活动空间。居民们拥有了一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每个小区都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值得一提的是,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为低收入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棚户区中有大量低收入群体,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解决了煤矿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还使他们以很低的成本拥有了房产。一套8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住户只需承担不到4万元的费用,还不到同区域市场价的1/3。棚户区改造工程首个竣工的新社东村居民,谢一物业供水队工人穆朝彬花6万元就住进了117.5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新居,三代5口同赞:安居工程让他们圆了住房梦。新庄孜矿年近90的退休职工孙大爷拿到新房钥匙后激动地说:“我一家13口原来只住30平方米的小房子,室内人都无法挪脚。安居工程使我一下有了3套新房,子女们仅花几万元都拥有了自己的新家,这是棚改工程给我们带来的福份!”现正在实施中的第二轮棚户区改造工程中低保户约占15%以上。
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对八公山、谢家集等五大片区较集中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建设,新建26个住宅小区,2000多栋住宅楼,新建社区配套道路18条,新增城市绿地16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亿元。正在施工的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新建中小学4所,改扩建中小学4所,总计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投资2.7亿元;新建市政道路27条,约16.3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5万平方米。仅八公山区的棚改量就达200万平方米,修建八公山文化广场,配建星级酒店,不仅完善了八公山风景区功能,还使之成为八公山区地标。
破蛹化蝶添生机。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拉动了投资,还带动了地方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淮南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投资总量达108亿元,带动了物流业、金融业、装饰业等3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创造了就业岗位,激发了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棚户区改造工程,以“高起点、统规划、精设计”的理念打造出高质量的民心工程,用节省的土地建设城市绿地和基础设施,打造出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中国煤矿城市宜居的示范工程。该集团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先后荣获中国煤矿康居建设小康局、中国煤矿康居建设特殊贡献奖、安徽省绿色生态家园和感动淮南十佳事迹等荣誉称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报道东北、安徽等地的棚户区改造时,称此举使煤城职工住房“一步跨入了小康”。
(记者 鲁 松 见习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