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9日就伊朗核问题通过第1929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本轮制裁虽被称为近年来安理会对伊朗制裁中最严厉的一次,但分析人士认为,新决议的通过并不意味着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已然终结,而是试图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伊有关核活动的严重关切。
第1929号决议通过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表示,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为通过外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出台于艰苦磋商之后
由于有关各方与伊朗的核谈判陷入僵局,美国今年2月首先在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五国范围内散发了有关制裁伊朗的决议草案要点。六国之间随即进行了多轮艰苦磋商,经过对案文的大幅度修改,最终于5月18日达成一致,并向安理会全体成员国散发。
是时,土耳其和巴西刚刚与伊朗达成核燃料交换协议,因此两国对在此时讨论对伊朗进行新制裁感到不满。随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两国进行磋商,并对案文进行修改,加入了承认土耳其和巴西外交努力的内容。
围绕决议草案的外交努力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但是,土耳其和巴西最终还是在表决中投了反对票。对此,李保东说,中国政府重视并欢迎巴西、土耳其与伊朗就德黑兰研究堆核燃料交换问题达成三方协议,希望有关各方充分利用这一协议带来的积极势头,全力推进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决议内容严厉但有度
自2006年以来,安理会已就伊朗核问题通过了6份决议,其中4份涉及制裁措施。综观这4份制裁决议,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即制裁力度不断加强,制裁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与先前通过的制裁决议相比,第1929号决议的制裁力度显著增强,因为它不仅强化了现有制裁措施,更增加了新的制裁领域,使得制裁更加全面。此外,安理会还授权成立一个8人专家小组,负责监督决议的执行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措施实行后,将进一步完善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机制,伊朗开展核活动的空间将会被压缩,伊朗将因此感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尽管力度明显加大,但制裁针对的仍然是防扩散领域,避免对伊朗的能源产业、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李保东说,中国始终认为,安理会围绕伊朗核问题采取的行动必须立足于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应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第二,应有利于维护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第三,应有利于维护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不能影响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各国与伊朗的正常经贸往来。
谈判空间依然存在
“制裁与谈判”并重的双轨战略一直是安理会在解决伊朗核问题过程中所奉行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在第1929号决议中依然得到体现。
决议以附件的形式列出了六国在2008年6月向伊朗提出的复谈方案内容。六国外长当天也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这一方案依然有效,六国愿意进一步加强外交努力,以促进对话和协商,包括不设先决条件与伊朗恢复对话。
分析人士认为,安理会制裁决议通过后,伊朗一般会作出强硬表态,甚至采取一些对抗措施,但最终还是会回归政治谈判的轨道。
伊朗学生通讯社报道,决议通过后,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称第1929号决议对伊朗“没有任何意义”。此前一天,艾哈迈迪-内贾德警告说,如果针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决议获得通过,伊朗将停止就其核问题进行谈判。
李保东表示,在安理会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的同时,六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致力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承诺,并表示将加大外交努力,积极推动复谈。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