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人工湿地”:吐故纳新清如许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人工湿地”:吐故纳新清如许
【字体: 】 发布时间:2010/6/11 0:23:1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头“吸入”的是生活污水,那头“吐出”的却是汩汩清流。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净化生活污水,这种人工高度集成的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正在我市乡村引发着环境、经济、社会等多重效应——“人工湿地”:吐故纳新清如许

      一座白色“小洋楼”,名曰三级垂直滴落生物滤池;一座厌氧池,一个水生植物繁生的生态稳定塘,加之绿茵茵的草地,步入其间,仿佛走进了一座生态“公园”。但千万别产生错觉,这可不是公园,而是凤台县桂集镇新建成的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很难想象,这块面积不算很大的“人工湿地”每天都在默默地“消化吸收”着该镇6500户居民产生的360吨生活污水,“吸入”污水,“吐出”潺潺清流,最后汇入永幸河,成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实现了循环利用,消减了入淮污染负荷,可谓一举多得。

      源头探因: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占我市水污染负荷的一半左右,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不可承受之重”。随着淮南建设“两型城市”号角的吹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一体化建设被提上了重要日程。2009年,我市进行了大胆实践,在全省率先将村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民生工程,力求建一座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解决好一个村镇(乡)生活污水污染难题。

      净化原理:自然之法“化污为清”

     “湿地”有个形象的名字,称为“地球之肾”,它具有“化污为清”的神奇功能。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其源于自然界“湿地”净化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净化生活污水,是一种人工高度集成的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以桂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站为例,居民生活污水处理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利用厌氧池内的微生物,初步分解水中有机物;二是利用三级垂直滴落生物滤池中填充的木屑、稻草、石灰、活性炭等10多种物质,微生物群落和放养的水生蚯蚓,分解有机物;三是利用稳定塘内种植的多种水生植物,吸附祛除氮、磷等污染物。整个净化过程,全部依靠“自身系统”“消化吸收”,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因此无任何污染。据市环保局生态保护科负责人介绍,居民生活污水COD浓度一般为200~300mg/L;而经“人工湿地”净化后的水COD浓度小于60mg/L,水质可以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级B排放标准,可放心用作农田灌溉。

      “湿地”效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人工湿地”有双重目标,其一,实现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其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友好相处,为建设“两型社会”做贡献。据悉,目前,我市首批7座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均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的5个新项目也已完成报批、环评、设计等工作,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待全市12个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全部建成后,每天可处理生活污水3200吨,可惠及6万多人;每年可削减COD260余吨、氨氮11吨,相当于几个小型企业的污染削减量。

      现在的桂集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看起来犹如一座生态“公园”,可谁能想到这里原来却是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和荒废地。谈及感受,附近居民冯岭颇有感慨,“最怕的就是夏天,不仅恶臭难闻,而且苍蝇、蚊子乱飞,居民都不敢开窗户。”在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过程中,我市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修复有机结合,科学选址,充分利用非耕地、荒废地和自然沟塘,实现了既能有效节约耕地,又能治理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效。同时,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群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是一种无形的环保理念的宣传,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显著。 

      “湿地”效应,不仅仅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效益方面,还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相比,“人工湿地”具有明显优点:首先,项目投资省,建设成本只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一半;其次,运行费用低,仅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成本的五分之一,一吨水所需处理费用为两角钱左右;其三,操作管理简便,定时开关,自动控制,建得起也能用得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稳步推进“人工湿地”建设,全面打响村镇(乡)群众生活污水生态式治理的持久战,共建乡村美好生态家园。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