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泰钢铁有限公司入驻淮南发展轨迹的记录(上)
风雨洗礼,打拼出一个全新企业;浴火重生,铸就了一颗钢铁雄心。淮水之滨,镌刻了宏泰钢铁入驻淮南十年发展的闪亮足迹。
十年风雨,爱拼会赢。从“一见钟情”,到“落地生根”,从“脱胎换骨”,再到“凤凰涅 ”,无不映照着一个淮上钢铁企业铮铮铁骨的锻铸过程。
破茧化蝶 历经风雨洗礼
回眸2001年9月8日,东海之滨厦门美丽如画。盛大的厦洽会,促成了一个不解之缘:志存高远的宏泰钢铁有限公司,迈出了签约入淮的关键一步。
时间提前到当年的7月29日,一阵阵浓重的闽南话,回荡在原淮南市钢铁厂空旷的厂区里。初探此地的淮南市宏泰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木伙,目光所及,一片寂静荒凉,杂草丛生,老厂已停水停电停产多时了。
20公顷的老厂区,转瞬间有了生机。宏泰钢铁投入了2500万元,对原来的炼钢线材生产线动了“第一刀”,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填补了淮南工业门类的缺陷。这群闽商敢于打拼的精神,在钢花飞溅中初露光彩。
十年之路,不进则退。始终引领钢铁企业前行的,是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严峻的环保关,犹如一次生死攸关的“大考”,横在宏泰人的面前。
跨过2007年停产整顿的那道坎,宏泰人幡然醒悟,飞身上马,祭出了减排技改的大手笔,全面端掉了落后的炼钢设备,新上了年产50万吨特种钢技改项目,在全省钢铁企业中率先完成了技改项目。这可是“破茧化蝶”,起死回生的最关键一招啊!
孕育生机的第三期技改,幕起幕落于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总投资1.8亿元。20000平方米钢构厂房拔地而起,随之更新了1座70吨电弧炉,1座精炼炉,2套三机三流连铸机,1座1000立方米制氧站,4台煤气发生炉。尤其让我们深感新奇的是,这里在全省钢铁行业首次启用了先进的布袋脉冲清灰除尘系统,并且将炼钢工业用水循环使用,实现了工业用水零排放。
天变蓝了,厂变新了,空气清新,草木青青。通过这一回的环保嬗变,企业的技术设备、环保设施全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十年内,这家公司先后投入近2.5亿元,实施了一、二、三期技术改造。熊熊炉火中,“宏泰现象”百炼成钢。
“宏泰现象”不寻常,年年都有新变化,次次都上新台阶。2009年,这个公司又投资4000万元,对轧材生产线和热轧热送系统实施改造,线材产能由此提升1倍,吨钢可节约标准煤45公斤,降低成本70元。预计今年将实现产量40万吨,产值15亿元。
爱拼会赢 浓缩闽商精神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走进公司办公楼大厅,映入眼帘的这一座右铭,正在展示一个闽商企业钢铁般的信念。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宏泰公司仍快步挺进,实现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8.1亿元,上缴税金1400多万元。
在淮南民营工业企业中,宏泰钢铁产值排位第一。她先后获得省“两百强企业”、“淮南市级十强民营企业”、“谢区第一企业”等称号。
“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乡音未改,这群入淮十年的福建长乐人始终演绎着这种闽商精神。
艰苦打拼,贵在务实。创业头几年,公司老总出外办事,一直坐着客货两用车,四处奔波。最后,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才添了一辆帕萨特轿车。
以厂为家,吃苦在先。这群闽南人远离家乡,一直居住在厂里的简易平房。公司管理层与中层干部一样,住同样的宿舍,吃同样的食堂。直到后来,才新建了两栋职工宿舍楼。
类似这样打拼的故事,数不胜数:十年大改造的巨大资金,完全依赖于闽南人在家乡的融资;偌大一个产量50万吨、职工500余人的钢铁企业,机关办公人员只有10个人;公司对家属探亲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