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
市长 曹 勇
生态是生存之基,绿色是生命之色。在第39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成为世界的福音、中国的强音、人民的回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建设,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走低碳之路、兴减碳之业、造汇碳之林,空气质量持续上升、污染指数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转好,2009年,荣获全省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奖,跻身“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先进城市行列,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走低碳之路。坚持既要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又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化。高碳产业低碳化,就是加快深煤发展,促进煤炭“链式”延伸和“循环”发展。“链式”延伸,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化大型坑口电厂和2条1千千伏特高压工程建设;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加快一期投资256亿元的煤化工大项目建设,推动投资200亿元的煤制气大项目建设;推进煤-电-铝一体化、煤-电-硅-光伏一体化发展项目招商引资,使煤炭转化增值的潜力变为低碳转优增势的张力。“循环”发展,重点抓好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煤矸石、粉煤灰-建材厂-建材产品,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水排出-水处理站-供水,瓦斯-民用燃气、发电等循环发展,提高煤矿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碳产业集群化,就是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推进以沿淮产业带和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的“T”型工业布局,在山南建高新区和低碳区,山北至淮河以南建加工区和服务区,淮河以北建重化工业区。大力推进已批或待批的9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实施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壮大非公、民营经济,培育新兴低碳产业,打造省级煤化工基地、煤机装备制造基地、生物医药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
兴减碳之业。坚持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在环境保护上做“减法”,把节能与减排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解决水多、关注水少、改善水脏、发展水运、兴建水景,强化硬约束,下达硬任务,落实硬责任。通过综合治理减碳。以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促进结构调整,着力抓好小煤矿、小机组、小化工、小水泥、小钢铁、小建材等整治工作,坚决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要求、环保要求的产业,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通过技术改造减碳。加强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减排企业的环境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大气污染监管上,一手抓燃煤发电机组烟气脱硫设施的同步建设,一手抓燃煤小锅炉的改造。在水污染监管上,一手抓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治理,一手抓中小企业、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在监控手段上,一手抓在线监测,一手抓现场监察,实行全天候动态监控,杜绝偷排、超标排放现象。通过节约集约减碳,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加强交通运输节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替代燃料;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坚决落实秸秆焚烧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通过重点工程减碳。把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摆在重中之重,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削减存量,控制增量,确保30万千瓦以上发电机组脱硫率达到100%,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率,加快在建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通过全民行动减碳。倡导全社会的减碳责任,从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抓起,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造汇碳之林。依托三山鼎立(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三水环抱(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城互动(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的生态优势和现代城市框架,推进新区开发、老区提升、矿区改造、景区完善,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滨河滨湖城市、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城市。着力打造原生态、宜居的山南新城,运用反规划理论,坚持显山、露水、彰文相统一,让人走进山南就是森林,走进家园就是公园。着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把湿地变成公园,把废旧矿区变成林地,把沉陷区变成开发区、试验区、生态区和希望区。着力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适时启动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切实开展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等创建活动。着力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加快构建“三山鼎立”的绿色屏障体系、“三水环绕”的绿色河湖体系、“三城互动”的绿色景观体系、“三矿并举”的绿色矿区体系、“三农共建”的绿色乡村体系、“三路协调”的绿色长廊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真正让低碳走进我们的生活,让绿色走进我们的世界,让生态环绕我们的周围,让淮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与自然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