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人认为,一个没有教育思想的学校,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思想的教育,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二中人对教育有着深层次理解和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乘着新课改的东风,跋涉在教育理想之路上——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淮南二中认为,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根”,二是“翼”。无根不立,无翼不飞。学校理想的教育是,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扎下做人的“根”;而且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积累丰厚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翼”。学校的教育理想是,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淮南二中领导和教师正在用心血和智慧诠释着教育的精彩。
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园
“教材变了,课程增加了,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理念上的变化。”这是二中领导班子对新课改的共同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淮南二中未雨绸缪,早在2003年,全国新课改刚刚推行之际,就提出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的“洗脑工程”。“洗脑工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提升,带来了民主的教学作风和新型的教学方式,教育观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再到“育人”的“三部曲”跨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被彻底摈弃,以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得以确立,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新增课程的实验园
“学生按兴趣、爱好组成若干课题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学校近年来新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学校还先后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技术》等新增课程,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深受学生的喜爱。程雪同学,是一学习小组的组长,这学期,她组织小组成员开展了《关于中日美三国动漫发展的研究》。谈及小组学习活动,程雪颇有感触,“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据了解,学校学生每年研究的课题在200个以上。因为注重,所以出色。近三年来,在全国新课改有关会议上,淮南二中均应邀出席会议并介绍经验;该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受到省教育厅的嘉奖,成为目前全省新课改唯一受到嘉奖的学校。
优势师资的集聚园
“名师出名校,名校造名师”。目前学校拥有特级教师6人、省“教坛新星”5人,高级教师12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40多人。优良的师资,得益于有力的抓手。把好教师“入口关”,近三年来,新进教师全部为全日制重点院校研究生。不拘一格实施“两师工程”,即“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主要是支持中年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打造团队品牌,培养“学者型教师”;“青蓝工程”,即以老带新一对一结对子的培养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面向全体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一年一个专题,以备课组为单位,相互听课、研讨,开展评比,人人参与,着力提升团队实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科研促教学。针对新课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行动性研究,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教学精神和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对于领导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一线的基本情况、有效指导教学,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高效课堂的示范园
“依据学生认知前提合理开展教学。”这是学校以人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创新之举。所谓“依据学生认知前提”,即教师教学要以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为前提,注重传授和接受知识的高效,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提升。“只有把握学生认知前提,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负责人如是说。
淮南二中的高效课堂不是单一知识点教学的高效,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校特别要求教师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打开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变得聪明。所谓“合理开展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要一致。学校提倡教师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但反对大量使用多媒体,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高质量。
人才辈出的百花园
好的机制,培育好的教师。近年来,该校教师在各级教学大赛上频频获奖。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该校有一位教师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一位教师喜获全国物理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四位教师分别获得语文、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省优质课教学大赛一等奖,两名教师获省教坛新星称号;《通用技术》课课件,还被选用为全国教师的培训素材;部分教师还参与了我省高考命题和专业水平考试《纲要》的编写。
好的教师,培养好的学生。近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一路攀升,2009年位列省考试院综合排名全省第三;更可喜的是,上重点院校的人数也在攀升,2009年重点本科达线人数为682人,其中406人被国家“985”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大学录取。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汤 镖)